火车的轰鸣声戛然而止,一出门便是热浪袭来。踏上了中原故土,心中欣喜溢于言表。周边皆是操着家乡话的老乡,地道而纯正,越听越喜欢。跟着人群,就这样摇曳着向前,向着出口向着家的方向去了。
来到地面,还是熟悉的声音,还是熟悉的味道。郑州火车站广场的中间的两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在朝阳的映衬下煞是好看,一阵清风吹来,更觉快哉惬意。归心似箭,还是需要到广场对面的汽车站买票的,禹州的票买的还挺快,安检完就和禹州的老乡一起等车。遇到同龄的妹子,聊上几句家乡的变化也挺不错的。
车在郑州市区晃晃悠悠好一阵子,似乎是舍不得这个美丽的省城,我知道那是堵车的缘故,等我再次睁开眼,脑袋嗡嗡的,眼睛涩涩的,好努力才分辨出是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这时候拿出来百度地图导航一下就觉得到家的时间快了,在微信群里吆喝几声,“我要回来了”,引得一众兄弟姐妹拍手叫好,大家常年在外奔波,看到兄弟姐妹有谁回到了家中,就像自己回到了家一样,内心欢呼雀跃,欣喜非常。
车渐渐驶进了禹州城区,远远地你就可以看到一匹骏马脚踏着七彩祥云,奥,不对,是踩着一只飞翔的燕子。这就是传说的“马踏飞燕”了,不错我们现在在禹州的城东新区,这是新区的标志性的建筑。整个新区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一座座的高楼大厦,一个个的市民广场,一排排的绿树成荫。我们继续向前,看到的则是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大禹像,想当年大禹治水十三年,功勋卓著,于是在他治水的地方留下了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城池,也算慎终追远了。
下了车,已临近中午时分了,太阳也开始炙热起来,这个时候,家乡早上的早餐点还有些未撤,幸运的话,你可以来一碗正宗的胡辣汤,酸辣的味道,回味悠长,配上油炸的金黄油条或者是外焦里嫩的水饺包,简直是绝配啊,这种吃法很河南,在北京,在天津,在吉林你很少见到这样的吃法,最多也就是煎饼果子那一套,总感觉少了一点酣畅淋漓。如果你觉得中午要吃正餐,来碗正宗的河南烩面也是极好的,劲道宽绰的面条,搭配那浓浓的汤汁,吃一口,喝一口,怎么都觉得是赚。来点咱们禹州的特色银梅口乐,那更是一个得劲儿啊。炎炎夏日也就变成了一场冰爽美食的享受了。我更喜欢来点家乡的炝锅面,最好还是鸡蛋的,热气腾腾的,闻着就香味扑鼻,我在许昌上学那阵,每每午间放学来碗炝锅面,再来一个白面馒头,一起下肚,那感觉绝了,任何烦心事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你胃口尚好,来个禹州的火烧夹焖子,那也是相当不错的,我从第一次参加小学竞赛来到县城吃了第一口火烧夹焖子就一直爱到现在,只可惜在北京我吃不到,只能是望洋兴叹,吃点巫山烤鱼,麻辣香锅之类的。
等到酒足饭饱,踌躇满志地来到三站。这里便有开往地方乡镇的汽车,主要的就是去方山,鸠山和韩城的汽车。一般是一辆车已经半开出车站大门,另一辆还在车站里招揽乘客上车。如果你着急赶时间,你就可以上前面的这辆车,但是可能已经没座位了,但是会准备一个马扎给你,也是特热情的。
不管怎样,总算是坐上回镇上的汽车了。很有可能你会在汽车上遇到刚从富士康打工回来的七大姑八大姨家的街坊亲戚什么的,一顿闲聊是少不了的。去镇上的路不好,不平坦而且粉尘比较大,一辆车过去,很有点狼烟四起打仗的感觉。倒是道路两旁的田地,煞是好看,远处依稀可见是远黛的青山,连绵悠长。
昏沉沉地到了马庄,邹湾,坡村的“金三角地区”,这里热闹非凡,向前走是鸠山地界,想去外婆家或者想去大鸿寨看美景的可以走这条路。向右拐则是回方山的路,这边还有农贸集市,比较热闹。“中州明镇,方氏故里”的几个牌坊字矗立着,诉说着这个小镇的来历,虽然比不上古北水镇,芙蓉镇啥的,但也算是出自名门。不远处的方山寨正是见证,里面有方氏的发源地纪念碑啥的,不少的方氏子孙捐款修建该寨。一路跌跌撞撞,总算是到了镇中心的方山汽车站了。这种时候我通常会打电话让爸爸骑摩托车来接我,最近几年,爸爸买了一个农村的摩托三轮,平时拉一些农作物,这时候排上用场来接我最好了。不过我还是喜欢自己步行回家,不过是半小时的路程,却可以充分领略家乡的风光和变化。整个人也会变得很轻松自在。
这个是镇上的卫生院,我妈妈脑梗的时候在这里输液过。前边的小桥十字路口,算是交通要道了。小路可以到方山村,早年间,我大约三四岁的样子,这附近住着我一个爸爸的舅妈之类的,我到她家做客,只记得她家的青青的葡萄架下漏下的那一缕缕的阳光在略显凉意的清晨显得格外美丽。继续前行,走过镇上的警察局和供电所,便来到了另一处镇上的中心—三八厂,关于三八厂的来历,每人能说的特别清楚,似乎是老早这边有个妇女职工的纺织厂啥的,三八妇女节,于是就称之为“三八厂”了。我们在这里稍作休息,来到旁边的“向阳购物中心”买点东西,乡村的超市比不上大城市的沃尔玛,家乐福什么的,但是满足镇上人的日常生活所需还是阔以的。
这里也是一个十字路口,向前就是去往杏山坡村的地界,向右则是去下庄村的地界,当然也可以到我姐姐家,她家住在一个山坡上的响潭湾村,有左边也是一处农贸集市,早年间还有一个网吧呢,因为离镇上的初中近,不少的同学放了学,来这里上网,其中不乏网瘾者,我也去过几次,感觉一般吧。不多说,咱们继续向前走吧。这个就是我的初中母校—“方山一中”了,现在叫“方山中心学校”了,因为师资和生源的缘故现在已经和方山二中的合并了,据说。我们走进去,看到的高楼是食堂,我们那时就有了,不过用的少。我最喜欢的是初中道路两旁的小垂柳,有趣的紧,仿佛是老人的银发似的。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而愉快的初中三年。初中后边的操场我也没少打乒乓球🏓。出了校门,继续前行,来到一处 “宏盘美发行”的地方,是时候停留下了,这个理发馆已经近30年了!我小时候在这里理发才不到3元钱,现在理发怎么也得20元吧,北京那边理发都近百元了。这里的理发师口才很好,经常边理发边和我聊,我记得刚上初中那会我在他们店里第一次看到了VCD光盘💿,那时放着台湾歌王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现在我都记忆犹新。继续走,到一处拐弯处,也是一个十字路口吧,右边的羊肠小道也是去姐姐家的路,我有时候就从这边走,小外甥和外甥女也经常沿着这条路去我家。前边则是去十组,接官亭村,井沟村的路,上边有很多的石灰石矿厂,说是厂,其实就是露天开采的岩石工地。一座座山头都被吃空了。最近几年注意环保才有所改善。左边拐就是去往咱家的路。
从村上的父老乡亲面前走过要有礼貌,打个招呼,递根香烟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或是光着膀子背着锄头准备下地干活,或是三五成群闲坐在大的皂角树下聊天看着过往行人,或是干脆开着大门来一桌麻将娱乐。反正都是惬意的感觉,生活悠闲,无忧无虑,节奏慢了,人心也就不那么浮躁了。偶尔我还能看到或青梅竹马的玩伴,或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光打招呼是不够的,需要仔细攀谈一下才行,谈谈这些年的变化和今后的打算,很多和我一样走南闯北,漂泊在外。伤感会有的,但是更多的是欣喜,叹息这些年的变化。
过了小桥流水,远远看到了三处河边的民宅,中间的那个就是我家🏠了,顿时有鼻酸的感觉,总算是快到家了,帝都至此,几千里地,割不断的浓浓的乡情和思念亲人的情感。脚本慢下来,更慢下来了,“近乡情更怯”是有的,主要还是要用心观察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用自己的手机拍照摄录下着一切。
远方的游子,终于到了家了!爸妈已经在家门口殷切等候了,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事,最好吃的,最好喝的都拿了出来。回家的几天,是闲适的几天,是远离了都市喧嚣的几天,和家人在一起,再一次找寻初心,盘点整理好思绪,再次上路。也许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我们也要回家,回家的路也许更加难走,但是一旦回到了家里,我们总会找到人生的意义,想清楚想通很多事情,然后再次出发。
回家的路,是漫长而又幸福的。愿我们一生都有家的方向,知晓回家的路,能回到自己最初出发的地方,迎着朝阳夕阳无悔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