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假,我第一次接触兴成长计划,第一次把学习地点定位在网上。犹记得刚报名时的兴奋和胆怯,兴奋的是自己可以与时俱进,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课堂质量,胆怯的是步入中年的我,能否追赶上年轻人向前的脚步。
走进课堂,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落伍了。但那又有什么?只要勇于迈步,就永远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我积极地听课、打卡,听不懂的地方再回放,我期待着未来在某个角落,遇见更优秀的自己!尤其在学习了唐晓勇校长的《技术支持的学习变革》一课,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既然教育和学习正在发生变革,作为教师,又有什么理由不跟上时代的脚步?
正如唐校长所言,2019年入校的一年级小学生,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是2035年,那时我们的国家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建成世界教育现代化强国。如果现在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来又怎能对标国际,与世界同步?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在纸质书都很缺乏的非洲加纳,通过技术支持的阅读实现了教育变革;圣地亚哥的“HTH的教师”用手机和白板把智慧教室随时提供给学科问题学习、项目学习的体验与实践参与者;纽约的探索学习学校将学习置于一种应用情境中,将游戏融入整体教学设计……所有这些案例无疑是在告诉我们,教育者要重新思考教育,重新设计教育!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更要认识到技术支持的学习变革将是我们学习的第一课,其核心是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展示、学习、创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把技术支持应用下去?什么时候用?怎样用更有效呢?还有,未来的学习方式中,教育者本身是什么角色?这更是问题之关键,数字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告诉我们,即使教师本身不懂不会,但只要给学生搭建技术支持这个梯子,问题完全可能得到解决。所以教师的角色大多只能是问题的提出者、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适应这个角色?又如何胜任这个角色呢?答案无疑是与时俱进,提升自我。早在宋代朱熹就提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挑起肩上重担,打造精品课堂,不负祖国重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已出发,踏上了那条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你还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