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听了樊登老师的讲书之后,都在学习讲书,践行讲书。在讲书人的道路上不断追求。
这本书解答了关于讲书的疑惑,其实讲书就是为了更好的读书。
《读懂一本书》,整本书有超过60%的部分讲的是如何讲书?可是这本书的书名为什么叫做读书呢?他为什么不叫讲书方法论?或者是讲书技巧呢?
因为樊老师一定认为讲书的最终目的依然是读书。无论是讲书给别人听还是自己阅读最后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听众。
因此如果我们把讲书人的初衷变成教育别人而不是教育自己,那就弄错了,因为最应该教育的人本该是自己。
如果是这样,我们是不是模仿樊登老师讲书,从而更好的阅读呢?答案是:不能。
樊老师一路走来,从辩论赛开始就非常优秀,他可以围绕一个话题,自己作为正方和反方,来回自我辩论,就和射雕英雄传里老顽童的左右互搏一样。这样的功夫相当了得,更要命的是,这是童子功,他在学生时代就能做到的。
后来参加了一个年薪30万的主持人招聘比赛,一举夺得冠军,得到崔永元的赏识。这也是常人望尘莫及的。
再后来到了央视,经过不断磨练,褪去了辩论赛时的棱角,会说“人话”了,这就是大道无形的境界。
我们很多人可能在讲台上,舞台前,话都说不利索,而樊老师早在大学时,就通过反复的磨练对舞台“脱敏”了。
他是前进了100步,回退20步达到了中庸的境界,而我们可能现在只前进了30部,40步。
因此他的发展道路无法复制。
但可以借鉴,也仅能借鉴。
借鉴樊登老师的讲书之路,我们可以学到什么讲书技巧呢?
有三个能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一 、逻辑思维能力
这是樊登老师一直推崇的核心能力,无论是辩论赛还是主持人,逻辑思维都很重要。逻辑思维听起来难,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只要掌握两个方法就行了。
一个是归纳法,一个是演绎法。所谓归纳法,就像一个漏斗,从众多案例得到一个结论。
而演绎法,就像道家学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推演结论。
归纳法的bug在于,结论未必有普遍性,因为你举的例子未必足够多。
而演绎法的bug在于,那个“一”如果不对,推理出来的结论就会错上加错。
二、对书籍的掌控力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技巧,你如果想对一件事全局考虑,就要后退一点思考,身体的后腿,会带动思考的拓宽。
对书籍也是一样,对书籍的掌控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书籍的大局观,能不能跳出文字的细节,从面上把握整本书的脉络。
大局观也是一个听起来玄,做起来不难的事。基本上相当于上学时语文题的:中心思想。
其次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书中的观点。这也叫给“知识”松绑。
比如,我最近听到一个笑话很有意思,有个人得了舞台恐惧症,为了治疗这个毛病,他的朋友看了专家,给了这个建议:让他多接触舞台,通过不断的重复的刺激,让他达到忽略这个恐惧的效果。结果听的人云里雾里的。
后来这个专家说,嗨,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哈哈。
你知道书里的知识太多被禁锢在那些拗口的文字中,不够鲜活,对书籍的掌控力,就体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对观众的共情力
共情是我们常说的概念,无论是非暴力沟通,还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亦或是《关键对话》。共情是我们和对方沟通的润滑剂。而对于讲书而言更是如此。
借用上面的方法,我说共情就是避免自嗨。
共情力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同理心,二是爱。
共情不代表你要和听众同哭同笑,一同痛苦,而是理解,佛陀能理解世间的苦,却不会沉沦于世间的苦。这才是共情。
爱,这个爱,是大爱。是包含了仁慈,厚重,沉稳,温柔在内的所有软性的品质。
拥有了逻辑力,书籍的掌控力和共情力,再加上一位良药,就是我们从樊登老师那儿借鉴来的讲书能力了。
这味良药就是“将然”的心态。所谓将然的心态,就是把“因”交给自己,把“果”交给未来。佛家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勤在当下,未来可期,有时候未必要为了一个确定的结果去费劲心思,想尽办法,把因做好了,果自然会来。
和你一起,我们努力能成为优秀的讲书人,不为别的,只为更好的《读懂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