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炒蒜头,大伊不吃青菜,只吃蒜头。
“星星,吃青菜啊。”我经常要这样提醒她。
必要的时候把青菜夹她碗里,要不然她极少主动吃青菜。
大伊跟我说:“妈妈,我喜欢吃蒜头,吃了蒜头就可以变漂亮,可以当公主,我要做漂亮的公主。”
我:……
有点哭笑不得,想了下,我说:“吃蒜头好啊,只是妈妈想知道,谁跟你说‘吃蒜头可以变漂亮的’?”
大伊:“爸爸啊,爸爸说了吃了蒜头我就会变漂亮,以后可以当公主的。”
小孩的爸爸老郑还没回来,但是及时纠正的事情刻不容缓。
“吃蒜头对身体好,不容易生病,不是变漂亮。”
“不是,就是变漂亮,爸爸说的!”大伊立刻反驳。
我意识到我刚才那种说法太没说服力了。
大伊不信我,而且老郑的导向结果更符合大伊的心理期待。
“星星,你看着妈妈,妈妈就这个样子了,那按照你说的吃了蒜头变漂亮,那妈妈就会变成别的样子吗?”
大伊不会回答,只是安静地看我,她也有点懵了。
我继续,“我吃了蒜头,我还是老样子啊,妈妈没有变漂亮啊。”
大伊:“妈妈,你这样不漂亮。”
“你看到妈妈没有变漂亮,所以爸爸可能记错了,吃蒜头不会变成漂亮的公主,但是可以让你少生病。”
(插个题外话:我并没有因为孩子说我不漂亮而难过或者伤心,一来孩子眼中的“漂亮”跟大人理解的不一样,二来,我自己也很能接纳自我)
我是不赞成直接夸孩子可爱、漂亮之类的,平时也不会往这方面去引导。
因为第一,不管小孩长相如何,这些都是先天的,不是她自己后天努力得来的结果。
第二,简单从外貌上去夸孩子,在她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审美观时,容易导致唯“外貌”第一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常说,夸孩子,尽量夸她很勇敢、很努力、很坚持等等,这些是她可以做得到、可以选择的品质。
肯定的是孩子的正向行为,而非那些天生的、难以改变的结果。
事情还没完,因为我得向老郑求证大伊的说法是不是他教的。
而且我心里保留了深深的怀疑,老郑怎么用明显误导的言论引导小孩吃蒜头呢?
在我问过他之后,他笑笑,说确实是他教的,说吃蒜头好啊。
吃蒜头是好,但是理由不好。
求证之前,我还以为他会想到这样引导的后果,谁知证明我的“以为”是错的,老郑没想那么多。
反正吃蒜头是好事,孩子愿意吃就行了,管它是怎么引导的。
所以我们很多人都说,小时候被大人骗了,骗说吃鸡爪书本会破,骗说哭闹会被警察抓走(人民警察也冤枉)等等。
有些“骗”的理由可能无伤大雅,但是有些还是需要往正向去引导。
在小孩的眼里,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是很厉害的人,说什么小孩都很容易相信。
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信任,对孩子,也给与更多的用心和真诚。
我和老郑说过之后,我们同时跟大伊解释,爸爸之前记错了,在孩子面前重新定义吃蒜头的好处。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孩子知道,爸爸和妈妈的观点是一致的。
而不是一个人说东,一个人说西,让她找不着北。
我想这样,小孩对事物、对自己的认知,才不容易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