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频繁前往一家位于郊区的工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家企业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周边几家企业的共同烦恼。
其实不见得是招不到人,周边的村庄有大把劳动力,他们以务农为生,能进厂子那工资交保险当然更好,毕竟庄稼地里的收成比起上班的收入差远了。但是很可惜,这些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四十岁以下的几乎没有,四十岁到五十岁的都很少,基本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按说只要身体健康,不耽误工作,年纪稍大也无妨。但是大家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劳动力素质。
如果说一个岗位既适合老年人也适合年轻人,那仅仅是体力上的适合。中老年人毕竟见多识广,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人,他们中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干劲和责任心。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可能很难被领导几句话就激发斗志或者干劲,毕竟到了得过且过的年纪,快退休养老了,谁还去拼命。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还有足够的动力和精力去拼搏,为了加薪升职,他们可以更努力,更加负责。
我去拜访的这家工厂的老板是个很有见地的企业家,他受教育程度应当不低,也懂很多先进的管理理论。不过他那套理念在这个乡村地区的工厂玩不转,因为他大部分员工都是本乡本土的村民,不是本村就是周边村镇的居民。尽管他很有几个懂技术的骨干人才,可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些技术人才大都不懂管理。这些人被委任了中层管理岗位,但却忙于自己的技术工作而疏于管理自己的手下。也许并不是他们不想管,极有可能是管不动。毕竟他们手下的员工普遍都是坐地户子,年纪又都不小了,说了也未必听,还得罪人。反正管不管他们都拿那么多钱,又何必去开罪别人。
就这样,一群沉闷的技术宅带着一群老油条勉强应付着工作,他们生产的产品时不时会被客户投诉质量差甚至不能用,从而导致企业损失巨大。而出了事之后往往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或者找到了也没法处理,这就助长了不良风气。很多少带点技术要求的岗位都招不到人,如果进行处罚或者开除,那意味着停工或者需要花极高的价格从劳动力市场雇佣临时工。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城市经济圈吸引了绝大部分年轻有活力的劳动力和高端技术人才,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农村老家。这也是必然的,谁不想去发达地区工作啊。我们可以傲娇的说农村老家如何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空气清新以及吃得放心,可是仔细想想,这几点其实也是寂寞的同义词。有几个年轻人能耐得住寂寞,谁不向往城市的灯红酒绿?
种种因素集合起来,乡镇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就愈发突出了,未来等中老年人慢慢失去劳动力,年轻劳动力又不愿意回乡就业,情况只会更坏。当然,说到底还是一个待遇问题,如果乡镇企业开出诱人的高薪,相信很多年轻劳动力和中高技术人才还是愿意回老家工作的。可惜这也只是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大部分企业都不愿负担高昂的用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