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的历史之三
■ 湖 山
一、氏从父生
氏基于父系血统 随着母系氏族人口的自然繁衍,原有领地的资源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因此就有将氏族“分家”的必要,即“另其子孙而自分”。
一个强有力的男性,率领一部分氏族成员到一个新的地方安家,这个男人就成了新氏族的酋长。他保留着原来氏族的姓,为了便于区别,毎支新氏族再起一个另外的称号,这就是氏。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分支,由于氏族不断分化,新的氏层出不穷,同一姓可以衍化分成许多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由从母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汉族姓氏自夏朝以后,极少用从女的汉字,甚至把从女的古姓去掉女旁,如“姞”姓改为“吉”姓,就是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打下的烙印。
二、姓与氏的区别
姓与氏的来源和形成方式迥然不同,功能也有区别。姓氏的基本作用是“别婚姻”,同姓不婚是一条重要的原则。“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是古人对优生理论的正确认识。为防止同姓通婚,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郑樵概括说“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部落族姓内部的等级化,氏演变为一种贵族身份的标志,氏的作用主要是“明贵贱”。一个人一旦失去氏 ,也就意味着贵族权利的丧失,或该族绝后,或沦为奴隶。
氏又是贵族或世族区别于平民的标志,普通平民只有姓而没有氏,因为平民没有“明贵贱”的需要,像庖丁、匠石、医和、优孟等人,就是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之后加上名所构成的称号。庖是厨师、匠是木工、医是医生、优是演戏的人。
三、分封制产生大量的氏
中国在夏代之前以“禅让”制的方式传承氏族的权力,据《尚书》记载,尧禅位给舜,舜又禅位给禹,而禹却传给了儿子启。原始社会的末期已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大量频繁产生,是在周代。周朝初年,周天子为了控制广大的地区,实行分封制,建立了71个封国,各诸侯国又对卿大夫进行分封。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为氏的大量出现,加上以官名、职业、住地、贵族的字和以与周王或侯君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的,使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封建制度建立后,通行嫡长子继承父辈权力和氏号的规则,其他诸子只能另立门户,重标新氏。氏族的始祖氏号只能由嫡长子一系世代相传。于是氏演变成了一种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四、姓氏合一
从战国时代开始,随着封建宗法制度走向没落,士与平民权力、地位的上升,氏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普通人也开始称氏了,氏与姓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姓和氏开始二者合一,“姓”就是姓氏了。
比如秦始皇,名赢政,赢姓,就是他的姓氏;汉武帝刘彻,刘姓,就是他的姓氏。到西汉时期,姓氏完全融为一体了。从天子到庶民人人都有姓氏,姓氏的使用和发展从此真正步入正轨。
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是由古代的氏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