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是赶在8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那时父亲是将垮未垮的供销社员工,每天守着没什么生意的摊位,按时上下班,母亲在一个经济效益稍好的丝厂。市场经济体制使私人商店取代了供销社,小D爸爸失业了;丝厂改制,小D妈妈也失业了。这是他们家最难的一段时间。此时小D上小学,家里还是租住的房子。经过一番商议,父母决定自己做生意,东拼西凑,借了些钱,租下一个肥料仓库,把供销社待处理的肥料买过来,开始自己当老板了。小D说,那些年真的挺辛苦的,不管天寒天热,父亲要把肥料装上拖拉机,拉到各村去卖,母亲就在家守铺面,忙家里的琐事。大些了以后,遇到寒假暑假,他还要帮父亲搬肥料上车,一同去村落。生活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周能吃一次肉,简直就跟过年一般高兴。每次家里炒肉时,他吃得可欢乐了,边吃边招呼母亲,妈,你吃肉啊。他妈总会说,我不喜欢吃肉,我吃菜就行了,你多吃点。很久以来,他都坚信他妈是个素食主义者。说起这件往事时,小D都会不好意思的挠挠头,笑自己当年怎么能傻到那个程度。
渐渐地,家里的条件有了些好转,借款还清了,此时,小D也该上大学了。恰好那年遇上汶川大地震,小D的家处于重灾区范围。小D顺应政策,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大学里,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家庭层次的孩子聚在一起。一般来讲,经济不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多少都会带点自卑感或是特别强烈的自尊心,在人群中默默无闻,羞于表现自我,甚至是害怕让其他人看出自己家庭的窘迫。尤其是在大学的环境里,都处于荷尔蒙的最大值,年轻人的“面子”观念尤其重,最怕因为“穷”被人瞧不起,吃穿用度的攀比,显而易见的。
可是,我看到的小D,完全没有这些物质上的困扰。有些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基本每天的业余生活就是图书馆或宅寝室,却总能见到他,夏天穿着白T恤,冬天一件灰外套,出现在操场上,踢足球、打篮球,或是乒乓球。他说,小时候他就想当足球运动员,可是父母不允许,害怕耽误学习,终于上大学了,可以好好练习了,即使不能圆梦了,至少过过瘾吧。他还担任了班上的班长,除了班上的日常事务,还喜欢组织同学去骑行、野外烧烤、联谊活动等。节假日不回家的时候,他就去找兼职,发传单、做家教,寒暑假回家了,也会在大型商场或私人企业找份临时工,他说,趁现在时间宽裕又年轻,就多去体验体验,顺便还能存点私房钱,未来要是有了女朋友,总不能让父母掏礼物钱啊,但也不能跟着我受委屈啊。
英语一直是他的弱项,即使当时已经取消了英语四级和学位证挂钩的规定,但是小D想着还是得努努力过了呀,就当给自己一个挑战吧。连续考了2年,都没过,毕竟基础在那儿摆着的,过去进行时、虚拟语气这些语法都闹不明白的人,怎么可能一下就有如神助、突飞猛进呢。思量再三,大三时,他果断用私房钱报了个四级培训班。上课、练题、复习,终于,在即将毕业时,过关了。
双选会上,小D靠自己的优秀成绩和现场良好表现,签到了一家大型国企。
我曾问他,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你怎么看?
他说,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成为那个幸运的寒门贵子,当然,我希望我是。在我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真的不好,墙壁都漏风的那种,可是,在这种环境下,我爸一有空了,还会把《红楼梦》翻出来读,这是他最喜欢的书,偶尔还会给我讲上一段;我妈把邻居空出来的一小片地借过来,自己摸索着种菜种玉米,本来我家也在卖肥料和玉米种子,正好,还做了个免费广告。虽然,我们的经济不富裕,可是我父母在精神是绝对富裕的。受他们的影响,我对物质并不太在意,我想,这个“贵”子,不仅局限于钱多才算贵吧,心理富足也是“贵”,这样算下来,我妥妥的算是个寒门“贵”子了!
如今,小D已经当上了他所在单位的小领导了,父母身体健康,孩子也快出生了,小名大宝,可谓工作顺利、家庭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