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 027|系出名门的智能可穿戴
昨天我们说到智能可穿戴市场是一个新的“老市场”,今天我们就来介绍智能可穿戴之父,彭特兰。
今日内容看点
通过阅读今天的内容,你将会掌握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
1.智能可穿戴概念的由来? 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称彭特兰为可穿戴之父?
3.如何将实验室中的成果搬到现实生活中?
一、智能可穿戴概念的由来
其实早在三十多年以前,这位 MIT 的大牛就已经提出了智能可穿戴的概念,而且做出了模型进行实现。
彭特兰毕业于美国常春藤联盟里面的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之后加入了 MIT 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在那个年代,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还是比较火的领域,但是彭特兰却独树一帜地想用计算机来理解人类的行为。
我们知道如今在医学领域已经开始出现用人工智能帮助诊断心理疾病的征兆,但这在三十年前还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项目。
他在密歇根大学读大三的时候,因为密歇根当时学位上要求太严格,让他感到压力特别大。所以他就休学了一段时间,去做卡车司机来解压。
不久之后,他又去了美国的航空航天局做兼职,就是在著名的 NASA 旗下的环境研究所里面做编程。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用卫星图像来数河狸的数目。可是当时通过卫星图像是无法直接观察到河狸的,因为不仅是图像的清晰度不够,而且河狸的个头实在太小了。但是呢,河狸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用各种树枝在池塘或者河流里修建“水坝”,用以藏身。
所以他就想到用统计池塘中水坝的数量来估算河狸的数量。而且这件事让他闪过一个念头,从卫星上观察河狸的水坝,就像是从上帝的视角观察一种生物。
那如果用类似的方法来观察、理解人类的行为,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后来到了 MIT,他开始思考用传感器来时时刻刻地记录人的各种数据,然后交给计算机,交给人工智能去处理和学习,并且尝试给出建议,帮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效率。
因为人每天都在移动,为了能够实时记录数据,他就想能不能把计算机给穿在身上,这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最早构想。
二、彭特兰的成就
在学术上,彭特兰最有名的是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人类社会科学,他写过许多高引用率的论文。并且在2014年出版了一本叫做《Social Physics》的书,这本书直译过来叫做《社会物理学》,但是中文的译本叫做《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
实际上这本书叫社会物理学有点儿为时尚早,因为他获得的数据并不足,研究做得也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像物理定律一样精确地总结人类的行为规律。
但是彭特兰至少开创了这个领域,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使我们能够相信未来某一天,一定能够把社会行为像研究物理学一样进行研究。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里面有大量很有趣的一手研究案例,很有意思,建议大家可以买来读一读。
书里的内容是从手机、GPS 等设备的传感器采集的大数据当中,去分析社会关系中人们的想法,以及这些想法是如何转化为行动的。在这方面,他的学术成就相当地高。
我们怎么看他的学术成就呢?
有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谷歌学术,叫 Google Scholar。
谷歌学术里面有一个叫做 H-Index, H 指数的工具。一个人在他的所有学术文章当中有 N 篇论文分别被别人引用了至少 N 次,他的 H-Index 就是 N。
那比如说有一个人只写过一篇论文被一个人引用过,H-Index 就是1;如果说他写过3篇论文,但是有2篇论文被超过两个人引用过,他的 H-Index 就是2,这个指数当然越高越好。
彭特兰的 H-Index 是122,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发表的论文里至少有122篇被122个人引用过,这个是相当不错的数据。
彭特兰最为人们称道的,是除了在 MIT 这样的尖端的工程大学做研究外,还可以和全世界的顶级的学者一起做出实实在在的可穿戴设备的模型。
在 MIT 的介绍页面上,我们可以找到他参与研究的许多可穿戴设备,这些很多都是现在可穿戴设备的雏形。
我们在第一周说的混合现实,其中提到的谷歌眼镜,十多年前就诞生在彭特兰的实验室。
他把它叫做 MemoryGlass,叫做记忆眼镜。当时的 MemoryGlass 和如今的谷歌眼镜物理结构已经非常相似了。也就是在眼镜框外部增加一个摄影头,把视频信息投影到视网膜当中,形成现实图像和虚拟图像的叠加。
当时的 MemoryGlass 已经可以帮助使用者调用房间中的位置信息,并且识别眼前的人物,在视线的左下角下方,实现显示对方的基本信息。只是限于当时处理芯片的计算能力,想使用 MemoryGlass,就需要穿一件带着计算机芯片的特制的很重的夹克。但现如今的谷歌眼镜已经能把计算机芯片嵌入到眼镜腿里面了。
值得一提的,其实谷歌眼镜的开发者叫 Staner,也是彭特兰实验室的学生。此外,如今各种各样的可穿戴摄影设备,比如 GoPro、NarrativeClips 这些最早的雏形都诞生于彭特兰的实验室。
彭特兰的一个视频当中就展示了一个将计算设备塞入一个龟壳一般大小的背包里,再从背包里面延伸出一个摄像头,外置到胸前的背带上。
这个设备的摄像头采用鱼眼的广角镜头,可以拍摄接近180度的广角视频,使用者背着一天,能把他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说的话等等所有的视频信息都记录在这个龟壳里。
我相信,今后随着存储技术和网络带宽的增加,人们可以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都同步到云端设备上,这样就可以回忆过去发生的一切,仿佛拥有了时光机器一般。
三、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有效结合
一直以来,我们前哨最关注的就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有效联姻,彭特兰在这方面可以说得上是一位楷模。
他不仅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在产业界更是有很大的话语权。他是包括谷歌,美国最大的通信公司 AT&T,联合国秘书组织等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他作为一名连续的创业家,也联合发起和创立过十多家公司和技术联盟。
你一定会好奇,为什么彭特兰有这么多经历,又做研究,又做创业,而且一下子创办了这么多的公司?
其实这里面有个小秘密,因为彭特兰共同创办的许多公司都是他的学生受到彭特兰的影响,毕业之后继续将可穿戴设备的研究发扬光大所创办的公司。
既然是学生办公司,老师用天使投资加指导的方式来参与,这在美国可是最司空见惯的创业方式了。
在学生眼中,彭特兰不仅仅学术很牛,更是一位完美的精神领袖。他不仅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的研究,还积极地鼓励学生们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把实验室的成果搬到现实生活中来。
多年以来,彭特兰指导了超过60位博士毕业生,其中有超过一半是世界领先的研究院所的教授,还有一半是在工业界指导研发,或者是自主创业的工程师。而在自主创业的公司当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彭特兰赞助和指导的。
2014年,我曾经跟湛庐文化的学术考察团在 MIT 拜访过彭特兰,当时有好多人向彭特兰提问,但是一直围绕着大数据和个人隐私的问题。彭特兰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隐私的问题的确重要,但是我更关心创造力的问题,更关心技术所带来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在隐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也许我们就会丧失真正的机会。
你看,高人的眼界就是不一样。
今日知识小结
通过彭特兰的故事,主要有两点:
1.我们以前一直讲技术系出名门,从彭特兰看就非常明显。中国企业想要寻找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和项目,在我看来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找到这家公司或者这项技术的源头在哪里,是不是来自著名的高校或者著名的科学家。
2.如果你具备把科研转化成产品的研发能力,找彭特兰这样的领军人物合作,拿对方的授权也是很好的途径。别忘了,彭特兰所在的媒体实验室所有的经费都来自于产业赞助和合作,没要政府和大学的一分钱。
今日思考题
中国是不是也有机会建立像美国一样的高校教授和学生联动创业的机制,使得中国的科研成果也能够尽快地为社会所用,转化成社会生产力?
希望大家积极地贡献你的思考。
熊逸 24.2 |《庄子》教做人:放空自己,扔掉三观
欢迎来到熊逸书院。今天我们来谈谈《庄子》反道德的人生哲学,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现在让我们进入正文。昨天留下的问题是:如果其他人都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做餐饮就用地沟油,做服装就用黑心棉,种菜就用剧毒农药,你该怎么办呢?你的底线应该在哪里呢?
《庄子》真的给你划了一个底线,原文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一点都不难理解,是说做好事要注意别给自己招来名声,做坏事也要注意别给自己惹上官司。为什么要注意这些呢,因为这样活才最安全。其言下之意似乎是说,只要不惹上官司,坏事尽可以放手去做。
这话说得太赤裸裸了,以至于让许多喜欢庄子的人都会感到错愕不解。幸好注释家总是有一些自由发挥的余地,当初郭象给这句话作注,就阐释得非常高妙而飘渺。郭象的意思是这样的:“忘记善也忘记恶,处身于善恶的中央,任万物自行发展,不声不响地与大道合而为一,于是乎刑罚和名誉都会远离自己,大道就在自己的身上。”
今天的国学老师基本都是郭象范儿的,而像我这种人,要么大家注意不到,要么很快就会惨遭淘汰。这就是世道人心的规律使然,只有情感上容易接受的道理才是最有流行潜力的道理,而刻意拔高,把人和书供上神坛,最能给人情感上的依托。
我们先看一下《庄子》这两句话的上下文,它的具体出处是《庄子·内篇·养生主》。劈头一句话是大家最熟悉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些中小学常拿这两句话来当标语口号,但《庄子》接下来说“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是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很危险的事,危险还要做,这就更危险了。
原文里的“殆”字可以解释为危险,也可以解释为疲惫,无论我们取哪种解释,求知都是要不得的。我们必须留意的是,这可不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在倡导读书无用论,而是一位第一流的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后的忠告,所以尤其值得重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来因为在乱世里,高级知识分子总是乱臣贼子们争抢的对象,如果从了,心里不舒服,如果不从,安全没保障;二来因为知识一旦过多,就脱离自然而进入文明了,也就从生活小帮手变成了危害世道人心的诱惑和枷锁了。
《庄子》接下来说的,就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然后还有一句“缘督以为经”。“缘”是“缘分”的“缘”,“督”是“任督二脉”的“督”,这是教人把“督”作为准则。但到底什么是“督”,到底“缘督以为经”是什么意思,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注释家们各说各话,有人说是顺应自然之理,也有人说是奇经八脉之类的,我自己感觉是“遵循中道”的意思。做到了这些,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那么整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我们不以有涯之生追求无涯之知,做好事别让人知道,做坏事别被人抓住,遵循中道,就可以保全性命,奉养双亲,安享天年。
这些内容是《养生主》的开篇,是《庄子》养生之道的核心纲领。
如果让市井百姓来看《庄子》的这个养生清单,他们一定不屑一顾,用奚落的语气说:“这不都是废话么!我本来就不爱看书,讨厌学习,没事就爱打麻将,再议论几句别人家的闲事。我既没心思去扶危救难,也没胆量作奸犯科。做过的最大的好事,无非就是帮隔壁家的张三修理篱笆;做过的最大的坏事,也无非就是占对门的王寡妇几句口舌上的便宜。而除了张三和王寡妇,从来都没人注意我的存在。国军来了我是良民,皇军来了我还是良民。那么,《庄子》讲的这套大道理,难道不就是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吗?”
是的,还真就是这么个道理。老百姓不用刻意去随大流,他们自己就是大流。只有庄周这样的知识分子,满腹才学,一身傲骨,求知欲还特别强,社会责任感还特别重,才需要调整心态,刻意去学随大流的本事,或者用一套随大流的哲学来自欺欺人,解释自己在这个肮脏世道里的无助与失败。
如果真的把这套人生哲学贯彻到底的话,那么在世道不好的时候,你就应该同流合污。比如你在某个衙门里供职,同僚全都贪污腐败,偏偏你洁身自好,那你就太显眼了,就属于“为善近名”了,别人一定会想办法除掉你。所以古代官场有一个很经典的生存之道,就是所谓“自污”。顾名思义,“自污”就是自己把自己弄脏,这样做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向同僚表示诚意,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二是向领导纳投名状,因为“自污”意味着主动把自己的把柄交给领导,只要领导对自己不满,随时都可以拿这个把柄惩治自己。这是古代官场最重要的一项关系攻略。
但是,你这样追随领导和同僚为非作歹,毕竟很有风险。当官本来就是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就被政敌一锅端了,这就是“为恶近刑”。要想真正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最好别去做官,要去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职业,比如隐士。《庄子》有大量篇幅都在论说官场如何高危,聪明人不该受到高回报的诱惑。
《庄子》推崇的隐士是那种泯然于众的真隐士,毫无存在感。他也许就是你的邻居,也许就是你的同事,也许就是路边的某个小商贩。他如果一不小心露出很厉害的一面,被你看到了,那么当天夜里就会打包搬家,从此你再也见不到他。如果明年你发现“熊逸书院”没出第二季,那就说明我是一个真隐士。
我们不难想到,儒家一定很看不惯《庄子》这些论调。是的,程颐就很决绝,说自己一辈子不读《庄子》。朱熹稍微豁达一点,但也批评《庄子》不顾道义,一门心思计较利害得失,完全是一副小人嘴脸。
儒家的君子标准是只论是非善恶,不论成败,更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个标准的反面,就是小人。这样来看的话,《庄子》确实很小人。
《庄子》才不管什么道义呢,在他看来,这世上的好人和坏人都是一回事,君子和小人都是一回事。《庄子•外篇•骈拇》专门用了一个寓言来讲这个道理,说有两个放牛娃,一个因为读书而弄丢了牛,一个因为赌博而弄丢了牛,虽然理由不同,但还不是都把牛弄丢了?伯夷是道德楷模,结果为名誉而死,盗跖(zhí)是最出名的强盗,结果为财利而死,理由不同,结局一样,为什么世人偏偏把他们分出君子和小人呢?借用一句西方谚语:上帝是要看效果的。
《庄子》像这样的论述有很多,本来就够惊世骇俗的,如果再稍微推演一下,就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些常人绝对无法容忍的结论:比如岳飞和秦桧其实差不多,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被屈杀而死,一个为了卖国营私而操劳致死,两种生活方式一样不健康,为什么世人偏偏把他们分成好人和坏人呢?
前人说《庄子》败坏世道人心,这就是一例。我们还是得回过头去考虑庄子当时的社会背景:那是战国乱世,身处其中的庄子只看到杀人的战争,却看不到正义的战争;看到大盗以仁义窃国,自然连仁义也不信了;看到强盗因为分赃不均而争执是非对错,自然再看待是非对错时也就不那么有所谓了。不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只要能全身保命就已经是上上大吉了。
今日思考
可是,如果严格遵守《庄子》的养生纲领也保不住性命,那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今日得到
最后让我们简单温习一下。今天我们谈了《庄子》反道德的人生哲学,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是《庄子》在历史上最受争议的观点。
就到这里吧,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