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结合了今天的脑科学的研究,以及她在教学当中的实践工作,让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本身的内涵被人们重新认识。我有时候跟很多家长沟通,我说教育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时间是5岁以前。然后他们就会说5岁以前没事可干,我们家孩子5岁以前挺好的。我说,5岁以前,你觉得你们家孩子挺好的,是因为那时候孩子给你造成的痛苦小,你能够控制得住他,但是孩子为了和你争执已经拼尽全力了。而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5岁以前到底该做些什么,那这本书就手把手地教我们,在孩子5岁以前到底能够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章,关于大脑的可塑性。作者塞利娜发现,法国40%的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她就不明白,小学的那个考试那么简单,怎么会40%的小学生不及格呢?就好像咱们现在去看中国的小学生考试也是那么简单,怎么可能一位数加法或者两位数加法考不及格呢?
她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她在2009年的时候,自己找了一所幼儿园,向教育部申请了一个课题,做了一个试点班,而且她这个试点班所选择的位置,不是在富人区那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地方,而是找了一个穷人区。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能都不怎么管他们,家长都忙着打工赚钱。然后她把这个班改造了一下,做成了一个试点班,后来的结果就是这个试点班的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而且班级氛围非常轻松愉快,班上的同学关系都特别好。她把这整个实验的过程,用这本书记录了下来。
她说她这个教育方法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呢?第一个祖师爷叫让·伊塔尔,关于这个人,曾经有过一个纪录片叫作《野孩子》,就是讲他用这种自然的方式教育孩子的过程。让·伊塔尔的学生叫爱德华·塞甘,爱德华·塞甘的继承人就是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是20世纪初的一位教育家。这一派的观点认为,对于我们人来讲,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基因的影响还要大。
作为一个人,我们其实很弱小,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和马或者牛比起来,我们的大脑太弱了。因为我们生下来除了会哭、会动,什么都不会,我们很羡慕马,马一生下来,几分钟之后它就能站起来了,过一会儿就跟着母马跑起来了。但是你要注意,马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它不会再有更大的发展了。为什么我们人类生下来的时候,大脑是那么空白,什么都不会?因为它要为我们后天适应外部环境留下足够的空间。人的大脑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关于这一点,我们曾经讲过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专门阐释了后天的教养对于孩子大脑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大脑就在不断地构建。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所谓的教育就是你板起面孔来跟孩子说话,别认为只有这个叫作教育。不是只有你教训他的那一刻是在教育,而是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都是教育,他的大脑都在不断地构建。有很多父母经常会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乖一点,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当一个孩子真的变得所谓的“乖”了,很有可能代表着他的智力发展停滞了。就是他觉得什么都不敢做了,变得老老实实。你要知道,孩子头脑的成长速度是成年人没法想象的,速度太快了。
蒙台梭利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她说一个人在三岁以前所学到的信息,是今后人生的总和。你三岁以后学了很多东西,但这些信息加在一块儿,跟你三岁以前学的差不多。因为三岁以前,我们学会了情感,学会了语言,学会了色彩,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人际关系,而这些都是含有巨大信息量的东西。一个孩子的头脑当中大概有1000万亿个神经突触,每秒钟他们会建立700~1000个新的神经元联结。我们与孩子一起生活,就是在构建他的大脑。
因此,塞利娜要求,我们在幼儿园里跟孩子说话,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念一段书里的原话,她说:“当孩子问:‘会下雪吗?’我们从来不会敷衍地用一句‘我不觉得’应付了事,而是会说:‘我觉得不会下雪。今天早上我听了天气预报,预报员说不会下雪,但是会很冷。看看天上,云没有那么厚,还不会下雪。’我们尽量不省略主语,而是用‘我们’,我们不会说‘孩子们,中午吃完饭就去泳池’,而会说‘孩子们,中午在食堂吃完午餐后,我们去游泳池游泳’。”就是她尽量地把主谓宾都说全。
“同样,我们尽量用准确的词语,而不用‘这东西’‘那玩意儿’‘这个’‘那个’来指代事物。这样说话有点儿费劲,但是我们宁可花时间找到合适的词也不随口应付,我们对孩子解释说:‘等我一秒钟,让我想想怎么说更合适。’即使对孩子来说有点儿难懂,我们也应坚持用最准确的词来表达。”就是当老师和家长用最准确的词来表达的时候,孩子的大脑神经元会建立得更加充分。
我就特别感谢我妈妈,在我三岁以前,我们家住在城里,我妈妈要骑几十公里的自行车到城外去上班。一路上,我坐在那个自行车上,我妈就跟我说话,而且我妈是个小学语文老师,所以她跟我说的大多是书面语言,那一路就在不停地讲话。用书面语言跟一个孩子聊天,孩子的大脑的神经元联结会构建得更加充分。
塞利娜班上的这些孩子进到这个班之前,嘴里经常会冒出脏话,经常会说那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话,因为家里的人说话都是能省则省,用那些非常简单的、有暴力情绪的话,来跟孩子们对话。当一个孩子不太会礼貌地或者准确地表达的时候,塞利娜班上的老师会非常耐心地问他:“你会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吗?”如果孩子不会,老师就教他,和善地教他怎么样准确地把这句话说出来。
在这个班里,塞利娜要求大家礼貌、安静、不打扰别人,而且要互助。在互助方法上,她说一定要混龄,这个幼儿园班的学生是3~5岁。为什么混龄特别重要?因为当我们离开了学校以后,你会发现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一定是混龄生活的。但是,我们在班里没有跟不同年龄的人打过交道,都是跟年纪相仿的人在一起,形成的大多是竞争,所以你发现班级里的竞争特别多,而合作特别少。但是当这个班上有3~5岁的孩子,有年龄差距的时候,帮助就出现了,有领导力的人就出现了,所以互助的氛围就会非常浓厚,而且孩子们学会了怎么跟不同年纪的人打交道。
两岁以前是非常重要的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因为我们的突触会被修剪,就是孩子每秒钟建立的700~1000个神经元联结,不全是有用的,所以在他睡觉的时候,在他发呆的时候,在他一个人出神的时候,他的神经突触会得到修剪,有用的就保留下来,没有用的就被剪掉了。所以,亲和的环境对于大脑的活跃度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我一定要强调一下。
为什么很多家庭觉得孩子好管?因为父母经常翻脸,父母只要一翻脸,孩子就乖了,但是这种情况对于孩子的大脑的伤害是最严重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这个地方,是掌管人类之所以为人的这部分。我们是一个人,拥有语言、想象力、好奇心、自制力、理智,这些都是前额叶皮质的作用。但是前额叶皮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遇到压力它就下线了。就好像你上了一天的班,觉得很累,回到了家里,你就忍不住刷手机,或者打开冰箱吃甜食,白天的时候你是不会这么做的。很多减肥的人,白天的时候可以非常理智地说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到了晚上,开始打电话叫外卖,因为他的前额叶皮质下线。
而当我们的孩子经常在家里遇到父母高压的管教,遇到父母吼叫,甚至遇到父母体罚,他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父母可能会觉得自己是逗他玩的,又不是真打孩子,但孩子会吓得要死,这时候他的前额叶皮质下线,他不会具备理智和自律性,甚至会减少想象力,减少对于艺术的感知力。这个我们曾经在《自驱型成长》里深入地探讨过,但是在这本书里,我觉得更进一步地让我们了解亲和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你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学得慢,或者担心孩子不会,需要你从a、o、e、i、u、ü开始讲,或者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做识字卡片,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教,没必要这样。这个作者说,孩子是同时学习词语和语法的,你不用刻意地回避语法问题,就是把整个句子念给他,孩子自己会整合。我记得我儿子小时候说话说得很晚,他的特点就是说一句话之前想半天,他不说话,一直想,想好久,他一张口就说一句完整的话,他一张口说的话主谓宾是完整的,他不是像别的孩子一样蹦词,他是说主谓宾完整的一个句子。因为小孩子具备理解语法的能力,并且有他的逻辑思维,所以你只需要跟他用标准的、优美的语言来沟通就好了。
这本书里面作者归纳了一下儿童习得的自然法则,就是她们这次实验收获到的经验。第一条叫作从体验中学习。曾经有人用小白鼠做实验,就是让小白鼠走迷宫,有一组小白鼠自己走,就在迷宫里不停地走错路,然后试了好多次,颇费周折,最后跑出去了,这是一组老鼠;另外一组老鼠,它们被放在小推车上,前面牵着一个绳,实验人员带着这组老鼠走,然后走出迷宫,试验了很多次。训练完了以后,重新测这两组老鼠,你们也能想得到,自己跑出去的那组老鼠才能够再跑出去,被一根绳牵着才跑出去的就跑不出去。就像你们开车总是用导航,你就永远不认识路,如果你把导航关了,过不了俩礼拜,这一带的路你就熟悉了。所以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一定要体验,一定要不怕犯错,一定要去感受才能够学得会。
接下来第二点,他人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看动画片是学不会东西的,这个实验太有意思了,他们用中文教学做实验。第一组,找了几个中国人面对面教这些孩子中文,就是每天用中文跟他们对话,然后教他们一些中文,因为小孩子的语言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是第一组,找中文老师教他们中文。第二组,是把同样的中文老师的教学过程录成视频,然后用这个视频跟孩子讲话,教孩子中文,进行这样的互动。第三组,连老师的画面都没有,就直接用中文的语音课程来教这些孩子。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只有第一组孩子学会了中文。就是看同样的中文老师在电视上讲话,第二组的小孩子虽然瞪大了眼睛看,但他学不会。因为只有通过和真人互动,当孩子面前有这个活生生的人,孩子的大脑才会得到更大的启发。所以,一对一学习非常重要。把孩子交给屏幕,不但不会让孩子学会东西,还会破坏孩子的注意力,到后面学习会变得更加困难。这是第二条,他人的指导必不可少。
第三个叫混龄教学不可少。一定要让不同年纪的孩子有交流,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
第四个叫内在动力,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驱动孩子。评判一个幼儿园好不好,很简单的一个方法,你去看那个幼儿园墙上有没有小红花。如果一个幼儿园墙上贴着很多小红花,老师经常说今天谁谁谁做得好,我们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好不好。大家说好,然后鼓掌。这种幼儿园不要去,因为它让孩子丧失了内在动力。孩子表现好,孩子学习成绩好,孩子学到了什么东西觉得很棒,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就已经是他获得的内在奖励了。
但是为什么家长和老师喜欢给他贴个小红花,或者给他记个分呢?我还见过很多家长自己特别得意,说自己在家里发明了平衡计分卡的方式给孩子计分。这都只有一个目的——操控,就是试图操控这个孩子,希望这个孩子完全听自己的话。这是非常可怕的做法,这根本不只是关乎教育方法正确与否,而且非常伤害孩子的大脑。因为这样一来,孩子一定会产生大量的取悦家长、取悦老师的行为,他不会觉得学那个东西本身好玩,他只是想得到一朵小红花,然后拿多少朵小红花可以换一个什么礼物。
我们家从孩子生下来,等他会说话,我就跟他讲,不管他学什么,爸爸都不会有奖励,说得很清楚。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说:“我知道,学得好本身就是最大的奖励。”这就是价值观。所以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内在动力,不要用物质奖励。你想,作者在幼儿园要管那么多孩子,不用物质奖励,照样管得很好。
接下来第五个法则,叫犯错的重要性,就是要不怕犯错、不怕挑战。为什么很多孩子怕犯错呢?因为不犯错就有小红花,犯了错就没有了,或者因为父母会生气、老师会生气,当你生气的时候,孩子有压力,他当然就不敢犯错。但如果我们能够营造一个这样的氛围,就是有人犯了错,我们只关心从错误里学到了什么,这时候孩子学得就会很快。
第六个法则,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她做试点的这个学校是一个贫民区的幼儿园,有一次,她听到一个孩子从这个幼儿园门口路过,问他的爸爸:“爸爸,这里是一座监狱吗?”因为那个幼儿园盖得实在是一点绿色都没有。孩子问:“这是监狱吗?”他爸爸说:“不,这是一所学校。”孩子吓得不敢上学。所以她说,要在学校这个地方营造自然的氛围,要尽可能地有绿地,尽可能地有树。塞利娜甚至都没有安排体育课,她不让孩子们去跑圈,比如4×100米接力或者跨栏,她说孩子现在根本不需要学这个,孩子需要的是爬树、追逐、跑、跳沙坑,去玩那些自然的东西,而不是学一些体育的规范,现在没到那时候。所以,要能够给他们创造自然的环境。
第七个法则,每年四季,他们会重返大自然,寻找四季。各位,你们现在说春夏秋冬,你们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秋天、夏天、冬天的?基本上就是看穿衣服,到什么季节了,该换衣服了,该怎么样。但你有没有去感受过春天的信号?当春天的信号来的时候,惊蛰打雷的时候,虫子开始活动的时候,树上的绿芽开始冒出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去体会过、去观察过、去寻找过?所以,她们会带着孩子去寻找春夏秋冬。
第八个法则,丰富而非过分堆积的环境。孩子的学习环境可以丰富,这样能够刺激他的大脑,但是不要堆积,不要给孩子过多东西。甚至有一篇学术的文章标题叫作《太多好东西是否反而有害?》,就是专门研究一个孩子如果家里真的太富足,有太多的好东西,会不会让这个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问题。为什么太富足也会有问题呢?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他的注意力永远是肤浅的,这个玩具刚来的时候特别兴奋,刚兴奋了一下,又来了一个很好玩的,然后又来一个很好玩的,所以整个注意力是平均分布、流于表面的,他没法深入地去喜欢一个东西。
我小时候唯一的玩具是半个左轮手枪,我爷爷帮我从路上捡回来的,就是一个铁皮的左轮手枪,有一半已经没有了,只剩下半个,我小时候就玩这个,玩到十几岁。就这么一个小玩具,但是我会特别投入地喜欢它。这就是我们说,不需要给孩子太多的好东西。
第九个法则,留时间放空,允许孩子胡思乱想。塞利娜那所幼儿园班上,有的小孩坐那儿一个人发呆,老师不会去打断他,给他一些空间,让他去思考。
第十个法则,睡眠至关重要,每天一定睡够10个小时。睡眠为什么重要呢?我们讲过很多本关于睡眠的书,比如《斯坦福高效睡眠法》。因为我们头脑在一天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这些废物怎么排出体外呢?就是靠睡眠的时候脑中分泌的脑脊液,把这些废物排出来。所以孩子一定要睡足够觉,不能牺牲睡觉的时间去做题。我见过有的孩子就是睡得晚,小孩子上小学,他爸晚上10点多才回家,然后开始问功课,一直问到晚上11点、12点,孩子都困得不行了,爸爸还发脾气,觉得自己这么忙,还要管孩子的学习,孩子还这样不好好学。结果,孩子后来得了抑郁症。这是常见的现象。
第十一个法则,有意义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塞利娜的班级要求一定要做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什么叫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呢?有一个评判标准是孩子会不会快乐回应,假如孩子对这个课堂没有快乐回应,那就把这门课取消掉,或者换一种教学方式。因为孩子都不愿意参与,没有给出回应,那说明这堂课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所以要有这种有意义的教学。
第十二个法则,自由活动不可或缺,一定要给孩子留大量自由活动的时间。
第十三个法则,紧张感是“毒药”。为什么呢?难道有紧张感都不行吗?我们人类在还是原始人时候,都是靠紧张感生存下来,要是原始人没有紧张感,很容易就被老虎吃了。所以,紧张感、焦虑、压抑都是一种人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是对于孩子头脑的发育这个阶段来讲,你要注意,原始人的紧张感是防备老虎的,但现实世界中没有那么多的“老虎”,现实世界中更多的是需要合作,合作的能力要比“打老虎”的能力重要得多。当你每天怀抱着“打老虎”的心态进入职场的时候,你想想看,你是不是跟所有人作战?你见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小举动,你都会觉得出事了,感到紧张。
所以,在过去(原始人时代)非常管用的紧张感,到了今天,对我们的大脑反而会有很多的伤害,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有很大的伤害。所以这时候你会发现,放松变成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人放松、坦然、快乐,这很重要。当你的头脑有太大压力的时候,孩子就不会那么开心地学习,而如果你能够给他一个拥抱,拥抱带来什么呢?拥抱带来催产素,催产素代表爱,然后这个代表爱的催产素可以进一步触发我们分泌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这些东西都会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放松、更加开放,更加愿意学习感兴趣的东西。
第十四个法则,在教学的活动当中,一定要保持仁爱的精神。这个作者她们班上只有两个老师——她和一个叫安娜的老师,安娜相当于她的助手,负责管理秩序,回答孩子的问题。她们两个人照顾着27个孩子,始终保持耐心和仁爱。同时,彼此之间是有边界的,就是班上是有纪律的,她们认为一定要帮助孩子学会秩序,学会不要打扰别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