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经常听说国外的“间隔年”:年轻人在高中毕业后上大学前会有一年“间隔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前有一年“间隔年”。
他们会用这一年的空白时间来思考自己真正想学什么、想做什么。
我很喜欢这种“间隔”时间,它因空白而独立、自由、不带任何标签和束缚,在其中,我们能够接受很多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和想法,带我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遗憾在中国没有“间隔年”,但参加工作后,随着工作成为生活肖像的最主要元素,其一旦有所变动,个人生活也就随之发生大改变。而在这改变之间(上一份工作已经正式辞职,下一份工作还没着落)的时间里,就是很好的“间隔”。
在这个“间隔”里,会让人停下来看看过去想想未来,对于已经离开的过去和尚未到来的未来,有了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也常常会发现那个被隐藏多时的自己。
②
目前,我又迎来了自己的一个“间隔”。在现实面前,它没有那么理想主义,却着实令人经历着生命的一场蜕变。
昨天去上家公司正式办理了离职手续,而新工作还一直没有理想消息,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下,这情况代表着经济的持续断层。
生存焦虑令人一夜辗转反侧、恐慌到痛,对于眼前处境痛苦不堪,觉得人生一败涂地,这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模样。
前几日的找工作面试之旅,总给人以削足适履之感,有意向的工作看不上我,看上我的我又觉得待遇低没发展。
而抛开这两种情况细想,又总觉的没劲,一想到最后结果都是要去按照别人的规划去框定自己的生活,就愈发难受。
回头想想自己有那么多想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却要花费时间去做自己甚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的事,就觉得异常浪费和冤枉,愈发不能迁就。
虽然找到新工作,可以从就职单位得到相对固定、有保障的劳动报酬,但当今社会,固定和保障一词早已经不起考量,上家公司不是就拖欠了三个多月的工资到现在还没给以致于现在欠债累累吗?
再说,现在不也不是有越来越多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挣到钱了吗?
所以,勉强自己去适应社会也很难保证可以生活的很好,这和充满风险的自己创业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今早,在外面的吵杂声中,痛苦和意识一起苏醒,我痛定思痛,下决心:相信自己、听从内心决定,不再依靠找工作来解救自己,从自身出发,去做自己喜欢的那些事情,然后来为自己创收。
我将之称为自己创业!
③
主意已定,开始第一步,起床将自己此刻所思所想全都写下来,在文字中找方法、理思绪。
基于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写作和唱歌,我先是列出了一些自己可以合作的平台:在微信、微博、博客、简书等一些社交平台上写作输出;在唱吧、酷我K歌、全民K歌等一些网络音乐平台上唱歌输出。
梳理好第一步,接下来先是规划写作方面的事宜,微信公众号已经有了并开始输出了,微博也在频繁更着接下来再进行一些优化,博客之前更过一段时间,这次再重新打理一下;剩下的就是简书了,这个平台我没怎么用过,在手机上下载到该软件,注册账号,进去简单了解使用规则:
自己写的文章可以根据内容投稿到相应类别里,网友们看到如果觉得好会给作者打赏,虽然这个概率很低,金额也很少,但积少成多,是一种创收来源;而长时间坚持优质输出的作者会成为简书签约作者,这个应该会得到平台提供的一定稿酬。
④
在简书里,我翻阅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如何用你的爱好赚钱》,给刚要准备开始的我提供了很多灵感。
作者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开始时去找各种途径来练习、学习写作,并积极将自己的文字推广出去。
她列举了自己的一些动作:在自己博客上写、加媒体群找人帮忙提供投稿资源,同时自己也会搜集投稿信息,加广告文案群接私活写广告文案、公关软文等,给电影公司写影评,给旅行社写游记等等……
一个月两个月半年过去,作者渐渐有了固定的杂志社约稿、广告公司约稿、电影公司、旅行社约稿。当然,也有了固定的稿费收入……
原来,有这么多方法和途径,而这也完全是我可以做到的,唯一将我们区别开的就是行动与否。
看到作者这些开花式的方法和途径,我再一次觉悟: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方法总会有的,只看你肯不肯想,想到了肯不肯做,做了肯不肯坚持。
⑤
看完文章,我干劲十足,多了一份开始的勇气和决心。
无独有偶,想起自己前两天写的一篇延庆后河游记,想试着看能不能投稿,就在微信里搜了几个延庆旅游的公众号,筛选了一个相对活跃流量大的号来咨询,问接不接受投稿,就在刚刚已收到回复,说十分欢迎,期待接下来详谈。
即便不成,至少已证明此路可行。
所以,好像已经开始了。满怀着希望和忐忑。
记得前几日在微信朋友圈里抽到一张九月签,关键词是:勇气。这真是一件十分需要勇气的事。
是为创业之序。
※※※※※※※※※※※※※※※※※※※※※※※※※※※
姬亚琳
90后,双鱼女,坐标北京,爱看书写字、音乐和一个人旅行。目前开始运动和忐忑着创业(写作和唱歌方向,可能感觉上比较像是自由工作者,但我总觉得创业一词更加让人有全力以赴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