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个朋友在群里问,很多家长懂很多育儿理论,为什么还是容易发火,这句话好像听着有点耳熟,类似的话是这句,虽然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想来想去发现这好像是一个道理。上面那句话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知道很多育儿理论 就可以做到 温柔教养
但显然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因为现状还是容易发火,那如果加上一个变量,是不是就看起来合理了一些呢
知道很多育儿理论 + 正确的行动 = 温柔的教养
假设学习的育儿理论是正确的,结论是不能温柔,那是不是说明我们采取了错误的行动呢?
我也是父母,很多时候跟孩子发脾气是源于孩子的想法和我想的不一样,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去改正,但是总是的到令人不满意的结果,所以情绪就爆发了。
按照哲学家的分类,我们面对世界有三种立场:
1. 物理立场:一是一,二是二。
比如小孩手里拿着一块石头,一松手它就会掉下去——这是孩子长大后会明白的物理学道理;火、装着开水的壶不能用手去摸,小孩不会因为壶不能摸而哭——我们最初的认知里是包含物理立场的。
物理立场往往包含着你不能控制和抗拒的,这种立场下,你会对你接触的事物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不去控制、没法改变的态度。
2. 设计立场:问题的根源在我,不在你。
比如一个钟表匠做了一个钟,我们就觉得它必须是准的,如果走走停停,就是有问题的,但问题不在于表,而在于设计者。所以在这种挫败感之下,我会想办法来修好它,或者重新改变我的设计。
因为是你想让它怎么样,你有一个既定的意图,如果不这样,你就会觉得有问题,就有想办法去改变它的欲望和冲动。
3. 意向立场:问题的根源是你,不是我。
这种立场是设计立场派生出来的。意向立场和设计立场不太一样,比如孩子对父母,或者父母对孩子,都会有一个意向立场——你该怎么样,如果你不怎么样,我会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你,而不是我。
孩子放学回来,张嘴就是“饭做好没有”,父母就会不高兴,因为父母设定的是,他应该进门就叫爸爸或者叫妈妈。但是,父母和钟表匠的态度不一样:钟表匠是,钟应该走得准,走得不准我去想办法让它走得准;父母是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如果做不到这样,就是孩子的问题。(以上摘录自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很多时候我们出现情绪波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采取了错误的立场
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除了哭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讲,一晚上哭闹好几次,父母可能不会对他发火,因为大家都觉得孩子本来就是这样的-物理立场
等孩子再大一点儿,发现身上有了坏习惯,大家也不会太生气,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曾经这样做过,这个时候父母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并且去试着改变-设计立场
等孩子十几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孩子可以和你沟通,穿衣吃饭都可以自理,你反而觉得他最烦,因为你的立场发生了转变,总觉得他应该怎么样,一旦他的想法或者做法和父母的不一样,父母就会很自然的产生愤怒状态-意向立场
就像一开始说的那句话,虽然懂很多育儿理论,但是还是容易发火,在这个育儿过程中,我们是不是采取了错误的立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