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谁?你身边都有谁?
这两个问题,决定了你一生会怎样。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2
幸福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房里笑声有多甜;幸福不是能开多豪华的车,而是能够平安到家;幸福不是听多少甜言蜜语,而是在伤心时能有人对你说:没事,有我在!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每一份爱。
走出去,多结交一些朋友,在人性与情感之中多些体验和经历。
一个女人遇到一个好男人,一辈子都不需要成熟,当一个女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就证明她并没遇到一个好男人。心理咨询师给女人的忠告:一直让你流泪的再好也不能要,一直让你笑的,就算吃苦也值得。宁可笑着累,也不要哭着熬。献给所有找到幸福的女人。
3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4
酸葡萄心理,是指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因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用贬低原有目标地方法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
酸葡萄心理——为自己找一把梯子
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酸葡萄”的故事。有一只狐狸,它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不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
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种感觉让他非常的痛苦,但是狐狸是怎么做的呢?它告诉自己:“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这样,狐狸也就很自然地放松了心理的压力,放弃了葡萄,继续往前走了。
如果此时此刻狐狸还是拼命地跳下去,它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但是,它根本没有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没有想一想是不是需要搭建一个梯子帮助自己。
这个故事在生活中也非常多见,所以人们经常会说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
这有点像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讲的阿Q一样,他总是用自我安慰来实现活着的目的。
职场也同样如此,很多职位就像高高的葡萄挂在那里,我们拼命地跳也够不着,于是我们就会对自己说:“那个职位也不是那么好干的,累死累活有什么意思。”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在自我安慰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去帮自己找一把梯子了,因为酸葡萄心理太多了也没有好处。
夏侯邦升职了,他知道,同事中刘知远是最不服自己的,因为他跟自己同是公司里的元老级人物,办事能力和在同事中的人气也不相上下。
不同的是,夏侯邦待人处事积极热情,而刘志远喜欢“倚老卖老”。所以,领导把办事处主任一职给了夏侯邦。
看到夏侯邦升职,刘志远就对自己说:“这也不是什么高职位,天天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恣态管理别人,净得罪人。”
而且,他还跟其他同事说:“看看夏侯邦,刚上任不知道咋想的,还没请同事们一起吃个饭,给大家争取点利益,发挥一下自己的作用,就开始天天想着怎么和领导汇报工作了。
你看,他怎么又跑到李总的办公室了,又打电话又发电邮。李总刚回北京,他就有那么多工作去谈?肯定是在打小报告,公司设他这个职位,不就是看着大家的吗,看,我就不干那缺德事儿!”
为了避免陷入狼狈的境地,他只是装做没听到。而刘志远呢,不仅无视夏侯邦的大度,反而觉得他就是不如自己。
后来,公司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有个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赚取利益,给公司造成了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和不好的影响,于是被公司解雇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志远心想:“办事处主任的位子就那么好坐吗?机会来了!”
于是,他跑去给那名员工出主意,让他向公司索要辞退补偿金,并暗示他可以到劳动局提出起诉,想等着看夏侯邦的笑话。
没想到,就在刘志远想方设法为难夏侯邦,满肚子冒酸水的时候,夏侯邦那边正在向李总申请任命刘志远为人事主管。
申请很快被批准,但刘志远先前教唆那名员工上诉成了他当上人事主管后要办的第一件事。员工起诉后,刘志远只好硬着头皮出庭打官司,几个回合下来,公司被判付给那位员工两万元辞退补偿金。
公司上下议论纷纷,一个出卖公司的人居然拿到了补偿金,这样的官司竟被刘志远打输了。
李总非常生气,刘志远的新职位被马上收回。试想,如果刘志远没有吃那么多酸葡萄,一心给夏侯邦难看,他又怎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
高职位就是那串葡萄,没有积极的心态和正面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只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在别人比自己走得更远的时候,让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原因,而不是总想着“走得远也没用”。
更不能有那种想把别人拉下马的想法,这不仅阻碍不了一个本身发展就比自己强的人,还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对于职位,每个职场中人都应该有正面的态度,为自己找到能爬上去的梯子才是最重要的。
5
日子有好也有坏。当你痛过后请抚平伤口重新站起来,哭过后请擦干眼泪接着走。与自己和解,坦然接受生命中的黯淡,把它们都妥帖地安放在昨日。只要你不困于往事,阳光总会千方百计地透过缝隙照射进来。未来可期,别放弃。
6
【文学小知识】20190331《周礼》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
答案很简单,《周礼》虽然也是“三礼”之一,但它并不讲任何礼仪上的话题,而是一套政府组织结构规划,更具体一点来说,是一套对政府的部门、岗位和官职的全盘设计方案。所以它最早以前原本不叫《周礼》,而叫《周官》。
和其他经典一样,《周礼》也是秦始皇焚书政策的受害者,直到汉景帝的时候才从民间现身,但缺了最后一篇,后来用《考工记》补了上去,我们今天看到的《周礼》还是这个样子。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周礼》进入皇家秘府,享受着最高规格的雪藏,连五经博士也没有借阅的权利。
“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做,最有可能的推测是,《周礼》记载的政治格局既与汉朝当时的政治制度相左,又和另外那些儒家经典合不上拍,公开只会添乱
其实啊,每个皇帝总是实用主义者,政治秩序远比学术真相来得重要,同学们说,对不对?
到了汉成帝的时候,刘向、刘歆父子负责整理皇家图书,发现了不少尘封已久的好东西,其中就有这部《周礼》
然后刘向和汉成帝先后死掉了,汉哀帝继位,刘歆继续埋头整理图书。整理得多了,他就开始相对当下的学术风气不满了。
我在前面讲过,汉朝人的学术研究格外重视师承,老师怎么教,学生就必须怎么学,一点都不能出格。学术界就像金庸小说里的武林,门派林立,你加入了峪侗派就只能学七伤拳,加入了峨眉派就只能学峨眉剑法,武功大成就能做一派宗主,但你在峪侗派自学峨眉剑法,那就叫欺师灭祖,人人得而诛之。
刘歆偏偏是个无门无派的人,埋头在皇家图书馆整理那些谁都没看过的书,久而久之,对各派武功融会贯通
知识体系搭建完善,学术已成、眼界大开的刘歆不忍心看着学术秘籍就这样埋没下去,于是向皇帝建议,能不能把《左传》《毛诗》《古文尚书》这些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的典籍公开,也给它们设置博士官,让这些绝学发扬光大。
当时朝廷里的博士官都是今文学者,本来有名望、有职位、有棒禄,一切好好的,突然冒出一个人要侵犯自己的既得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
博士们匆匆判断了一下形势:刘歆这小子就一个人,那就来吧,咱们群殴他算了!!
刘歆做出的反击,就是那篇著名的《移让太常博士书》。什么是移让太常博士书?
“移”是古代一种文体,好比你是教育部的职员,要写一份给农业部的公文,你们两个部门不存在隶属关系,这份公文就属于“移”。刘歆这篇移文写得太牛逼了,太精彩了,后来作为文章典范被收进了《昭明文选》,还被《文心雕龙》评选为同类体裁中的第一名。
刘歆责骂那些博士的话,还为我们后代人留下了“因陋就简”“抱残守缺”两个成语,这两句成语就是这位大神留下来的。
可想而知,当时各大门派全被激怒了,宗师泰斗纷纷施展绝学啊—一有人高调辞官,有人上纲上线。皇帝一看,那就算了吧,还是维持现状最好,政治和谐比学术真相重要。如果能把每个人的学术造诣转化成等量的武力值,刘歆绝对技压全场。
如果大家都是理科生,一番运算就可以让是非对错一目了然。如果都是工科生呢,或者技术工人,按照各自的方法做出成品,孰优孰劣比比就知道
但刘歆是文科生,遭遇了文科生最深刻的悲哀一一不要说和高手决不出输赢了,就算和低手中的低手也一样决不出输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