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少女时代就已经不求甚解地将《红楼梦》读过一遍,当时还只把它作为一部爱情小说来读,其中能打动我的大概只有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了,看到黛玉临终前那一句“宝玉,你好……”着实让我痛心了好长一段时间。
大概是一个年轻而单纯的生命面对一部旷世之作尚且显得太单薄些了吧!这部小说让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曹雪芹这样一个文学造诣极高的文学家,要花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封建贵族阶层那些极其琐碎的生活细节,这常常让我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实在不喜欢看的地方就直接跳过去忽略了,后来凭着对文学的喜爱和些许的毅力,总算囫囵吞枣地把一部《红楼梦》给读完了。
2013年的暑假,高温酷热的天气持续了整个假期,而我又身处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由于惧怕毒辣的阳光直接把我烤成“熟人”,只能将自己局促在一室之内,安享着空调带来的清凉,却不曾想,这也让自己能静心阅读一些书籍来修身养性。
在这期间新结识了一位台湾的学者:傅佩荣,拜读了他的部分著作,也想起于丹教授说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红楼梦》会有很多新的感悟,所以在如今稍稍厚重的年龄阶段又重新捧起了《红楼梦》。
这一次,竟让我在曹雪芹营造的“文学大观园”里流连忘返,终于领悟到那些对生活琐事细致入微的描写,不正体现出曹雪芹在经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对那段青春年少时美好生活的无限留恋吗?
它是一部文学的旷世巨著,也是一部封建社会民俗民风百科全书。上至达官显贵、贵族女眷,下到市井小民、丫鬟仆人,各色人等,曹雪芹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无不用心地呈现出他们生命的各种形态,对于这些人物,曹雪芹从来不做或褒或贬的评价,他只是如实的呈现出每个人生命该有的状态,却让读者去自行品评,大概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吧。
想必很多人对林黛玉是不会持欣赏的态度的吧,因为用儒学的审美眼光来看黛玉,总觉得她是不合时宜的,然而用道家的审美理念去揣摩这个人物,就会发现她独有的灵性之美。
黛玉是葬花人,她用“葬花”这种世人不能理解的方式去祭奠美好的青春年华,曹雪芹也是“葬花人”,他用一部文学巨著来祭奠那些花一般美好的青春生命,鲁迅说: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应该是最感人的一出悲剧了吧。
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儒学,那时候觉得儒家理念能让自己在现世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过了而立之年,却更喜欢老庄的学说,在道家学说中更能获得一种心灵的释放与解脱。在这个年龄阶段再来品读《红楼梦》才真正体会它的精髓之所在,因为这部小说中处处都浸透着深刻的道家思想。(所以但凡政治家是不太会喜欢《红楼梦》的,他们更喜欢《三国演义》中那些勾心斗角的权谋之术。)对于博大精深的道家哲学思想,曹雪芹绝不是用说教的口吻去教授读者,而是让你看到一个封建大家族由兴盛走向败落的世事变迁,然后慢慢领悟。所谓文化,是说文学对人的心灵是潜移默化的感化,绝不会去生硬的说教,这正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
正如《红楼梦》开篇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没有经历家族兴衰,曹雪芹有再高的文学造诣,也断然写不出这部文学巨著,如果曹雪芹没有士族子弟少有的真性情,大概《红楼梦》也不会得以问世。之所以我在这个年龄阶段能够真正读懂《红楼梦》,大概是因为要去品读一个极其厚重的生命创作出的极其厚重的文学作品,也的确需要有足够的生活积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