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搞不懂为什么郭敬明的“死忠粉”,可以在法院下达明确的判决书:《梦里花落知多少》整体抄袭后,依然继续支持他。读完纽约时报这篇长文:《为什么事实都无法改变你的认知》,才明白,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不是粉丝脑残,而是知道事实也很难改变人们的原先的认知,因为人们自认为的理性,往往偏离了事实。
知道事实,就会改变认知?
斯坦福大学在1975年做的两个连续心理学实验。实验里,心理学家拿来25套真假“死亡笔记”,并让参加测试的学生来判断,哪些笔记作者真的选择了自杀?哪些笔记是假的?一部分学生发现,他们很擅长做这个测试。25本真迹里的24本,他们的判断完全正确。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发现,他们几乎不能胜任这个测试,只是偶尔猜对了3本。
真的如此?非也。实验设定有25本“死亡笔记”是真迹,是真的,但实验结果是假的。实验研究者故意随机给被测学生“假分”。学生们的实际得分,研究者发现,那些自认为做出完全正确判断的学生判断正确率,并没有比那些感觉无法胜任的人的正确率高出多少。
实验还没完,实验的第二阶段,心理学家告诉受测学生们,此次实验的目的,是检验他们对自己判断结果的反应(当然这也不是真实目的)。有趣的是,之前的高分学生依然认为他们的判断的正确率肯定要高于平均值,尽管被告知,这毫无依据。而那些低分学生,则认定自己判断结果,肯定低于平均正确率。
心理家总结实验结果:人们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既定的认知,一旦形成,不论事实真相,都很难改变。
人类理性的起源
认知心理科学家Mercier和Sperber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社会适应性,是“物竞天选,适者生存”自然法则下,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最开始进化出理性,并不是为了思考数学、空间、逻辑等抽象化问题,而是为了在群体中生存下去。这也是人类区分其他动物群体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正因为人类的理性,是进化的结果,人类的理性,会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制约。你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绝对理性。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那个织梦师,社会给你植入的梦境是预装植入,出厂自带,你根本就无意识。
认知偏差带来的理性偏差。
撇开个人的先天的自我意识,理性的偏差还来源于知识获取本身。 还是斯坦福大学,做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研究者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纸,让学生们写下,你家马桶的工作原理。对,就是那种常见的一个陶瓷缸储满水,按一下按钮,冲一冲,所有废弃物就被冲走的马桶。请问,马桶是怎么吸走废弃物的?如果由你作答,你会怎么答?百度知道。呵呵。如你所想,大部分斯坦福的高材生实验中也不知道,马桶的工作原理。但,这并不丢人。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今天,谁也无法全知全能。
人类习得知识的方式,决定了认知偏差无处不在。我们并不需要,搞懂汽车部件每一个零件所发挥的作用,而可以完全信任汽车的代步的安全性。我们并不需要,撬开冰箱看看制冷的奥妙,才决定把食材放入冰箱冷冻。我们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都是基于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结晶,这很大程度上,正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石。
人类社会高度紧密合作,节省了人类大脑的有限的认知。让某一部分人,可以专心研发马桶的抽水功能;有一部分人,可以升级迭代汽车安全性和稳定性;另一部分人,在专注于做“最保鲜”的冰箱。但如果你让抽水马桶工程师,来回答汽车安全性能问题,就像让制作冰箱的工程师,来回答马桶工作原理问题,一样无知。就不要怪他们,作为工程师怎么可以如此偏见了。
理性的选择不等于公平公正的选择。
尽管从字面上看,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比较公正的选择。其结果却是,看似理性的选择,实质隐匿了深层的感性缺陷。我们的认知很难避免两个误区:确信性偏差和自我中心偏差。确信性偏差:我们更坚信那些我们深信的观念、行动,不论事实,选择性关注那些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观念、行动,而否定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观念或事实。自我中心偏差:这个很好理解,屁股决定脑袋。我们习惯从自身角度权衡一件事的利弊,而不是全局、第三方视角整体考虑。所以,所谓的理性选择,很难做到不徇私情的公平公正。
去年英美政坛上两件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川普当选美国总统”,正印证了这种理性的偏差。尽管投票前,都出现了很多“反智”的言论,但事实是什么?民众并不关心。比起那些科普文章、精英言论,民众更倾向相信自己既定想法。
Reference:
1. WHY FACTS DON’T CHANGE OUR MINDS by Elizabeth Kolbert, The New Yo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