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分享《理想之城》之外的秘密:人生最好的放下,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

近日,由孙俪主演的电视剧《理想之城》正在热播。

孙俪出演的苏筱,是一个奋斗在大城市中的平凡打工人。

初入职场,心怀大梦想,但身上的棱角和锋芒却让自处处碰壁。

但苏筱没有过分的焦虑,继续在自己职业道路上坚持着。

孙俪说:“从原生家庭来讲,苏筱从小就是在被爱的环境里长大,所以她有非常大的安全感,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信念感。

然而,孙俪从小在破碎的家庭长大。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婚。

“爸爸妈妈吵架,他们总是在吵。”这是孙俪最深的记忆。

孙俪正值12岁的那年,爸爸留了两千块抚养费,离家而去。从此对孙俪不闻不问。

为了维持生计,妈妈一人打多份工,带着十几岁的孙俪,居无定所,飘摇不定。

这段经历对孙俪的心理产生了极大扭曲。她曾发誓一辈子不结婚不生孩子。

01 父母皆祸害,满满负能量

这是真的吗?

对不起,心理学从未提到过“父母皆祸害”。这个锅心理学可不背。

那这个词是怎么火的呢?

“父母皆祸害”一词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长篇小说《自杀俱乐部》。

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总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

最初,张坤将这本小说译成中文,并放到豆瓣上。

直到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

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大逆不道,但他们并非传播负能量。只是给那些遭受父母迫害压制的朋友一个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地方。他们宣言强调:

“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影响很大,不能简单的把“父母皆祸害”看成是一群叛逆且不孝的“逆子”们的反叛宣言,也不能把它当做一次集体情感的非理智表达。

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快,他们就火了。媒体对他们的非议不断,小组名字也备受争议。由于不可抗力原因,这个小组被“雪藏”了。

其实与其研究“父母皆祸害”这句话是否好坏,莫不如探寻一下它背后的原因。

与其从正统的道德观层面去解读,人们不如把这当成是原生家庭教育的失败。


02 原生家庭不快乐,未来人生能好吗?

北大学生弑母案、复旦投毒案、药家鑫杀人案、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虽然是个例,但也是警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带有原生家庭创伤的子女不会交流、不懂合作的劣势。

孩子在原生家庭里遭遇的冲突、挫败等,也会再次在同学、朋友、伴侣,甚至他们自己的子女身上感受到。家庭和教育界都必须面对现实。

历史总会在纠正一个错误时,矫枉过正。在不断的轮回中,最后趋于平衡。“父母皆祸害”不过是矫枉过正的一个表现而已,不足为奇,不必大惊小怪。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童年阴影。

这些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伤害,往往是由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带给自己的,并且在成年后也如影随形,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野圭吾说: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

而在另一些家庭里,种下的则是恐惧、负担或负罪感。


03 与原生家庭还能和解吗?

直面原生家庭创伤,找寻问题的根源。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解决。

由于传统亲子观念的影响以及教育偏好中对于自我认知引导的缺失,可以说,在中国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原生家庭之伤的人。

同时,随着整体社会观念的提高和大众心理学的逐渐普及,原生家庭作为分析个人成长与个体健康的重要维度不断出现在讨论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目前有许多关于原生家庭的探讨已经远离了科学的范畴,既不能指出真正的问题,又无法给出有效的分析与解答。

事实上,如果原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创伤只成为我们发泄愤怒的目标,那我们终究无法诚实地解决问题。

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任何一本书、甚至一个人,能够像灵丹妙药一样,帮助你一蹴而就地完成和解的心愿。与原生家庭和解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

一个人的人格雏形最初是在家庭中塑造出来的。一旦塑造成形,想改变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是可以慢慢改变。

破除原生家庭魔咒,不做人生孤儿。


04 和解?不和解?怎么破?

爱和恨共存,就是生命本来的状态。和解,不是与父母和解,而是与对父母又爱又恨的自己和解。

追本溯源,尊重自己的内心。原生家庭的伤,只有自己跟自己和解。

对于和自己和解有必要吗?

答案,很有必要。

只有你学会放下,才能重新开始。一直活在阴暗里,就永远感受不到阳光。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走向幸福的关键是自我接纳。” 而自我接纳就意味着,我们要去直面生活的痛苦和自我伤疤,去放下。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

“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就不要表达,但是允许爱存在。不用觉得羞耻。

不知道如何放下恨,就不要放下,允许恨存在。

不用觉得自责。

这就是和解,与自己的和解。“

天下本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父母身上也有上一代人的印迹。他们并非问题的根源,也是某种家庭模式的受害者。

而我们作为成年人,更应该看到这种模式的源头,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和解。

写在最后

家是孩子幸福的摇篮。

家是成年人的加油站。

家是每个人心灵的避风港和归宿。

父母,是孩子幸福感的来源。

与过往和解,虽然改变不了过去,却让当下的你卸下枷锁,让你成为精神独立的个体,慢慢找回自我。

熊浩在《奇葩说》里做了个的比喻:

“我们都好像一个小小的飞船,当有一天要离开地球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一直去抚摸出厂时的那道伤痕,而是勇敢地去拥抱灿烂的宇宙。”

你和原生家庭都可以被重新定义。

不惧过去。不负未来。

人生有更多可能。

希望能帮到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