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桃子夭夭之
之所以用“岛”这个字做文章的标题,我想极大可能是因为心中蕴藏了一份深重的感受,觉得“岛”这个字更具象化也最贴切这种感受。
没错,那就是孤独。
孤独,这个万年人类喜好又拒斥的讨论话题。
让我突然想起一本著作叫《百年孤独》。
孤独是人类从未曾消亡的感受。有人享受孤独,有人以孤独为耻,有人则为荣。到底孤独是怎样的?
孤独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体验。
从中获益的人不吝啬美好的词汇称赞它。而深受它煎熬的人则想尽各种方式来躲避它。
孤独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状态存在。
似乎它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但又被我们极尽热闹的习性掩藏着,多半人会避免与它靠近,一般人无法长时间忍受这种状态。但也有那些沉浸在孤独状态里的生命适应了这种状态,甚至依赖上它,熟悉了它所带来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与清幽,很多艺术家在孤独中创作。但这样的事例属于少一部分。
我当然也要讲一讲我的孤独。
所以我用岛来比喻。
生活就像大海,每个人其实是孤独的,就像浮游在海中的岛。
一个又一个的岛隔海相望。
我睁开眼的时候,看见我所能见到的一切,每一天都经过同一个地方,坐同一路车上班下班,经过同一条马路,马路上的商店与幼儿园,每一天都能见到上货的商店老板搬货物的情景,在固定的一个时间幼儿园的小孩总要大声朗读,这些生活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人和物,我不知道与他们的存在有怎样的联系,总觉得他们离我既遥远陌生又相近熟悉,有时一个人从这些存在中经过和穿梭时会因为意识到什么但又有种无能为力的感受里体会到一种难以言明的东西。
这种东西会让人产生一丝细微的焦虑。
也许这种细微的焦虑是在提醒着自己需要进行一种改变,生命似乎渴望新鲜的改变,来对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进行瓦解,而这种瓦解会对这种感受破除。
我想破除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生命喜欢流动。去适应那种从新到旧再返新,从陌生到熟悉再经历陌生,从有到无再到有,这样循环往复的流动过程,才会觉得给生命带来一丝活力。
活力,即是生命活力,是蓬勃向上,是向外扩张,是新的注入等等保持新鲜的状态。而僵化与陈旧都会走向枯竭与凋零。
当我闭上眼结束一天的活动时,身体躺在床上这一刻,一天的过往会在脑海转动,直到熟睡。第二天醒来又要投入到生计奔波中。
这一天迟迟不肯睡去时会想很多。都是过去的事,在头脑里翻滚,其实一点用都没有,但头脑又不肯停止思维。
我是一座在大海中更为沉默的岛。很多岛都在极力发出热烈的声音,同时期望其他岛给予同样热烈回应。人们想摆脱这种孤岛的束缚,但又不得不面对它的存在而期望融合。融合带来欢快与响动,打破沉寂与孤独,所以岛与岛互相往来。这个世界好不热闹。
我是一座习惯了沉默的岛。这种沉默经年累月的形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一种熟悉的适应的状态,已经不太愿意强迫自己有所改变。
我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
有时岛的感觉使人麻木。一种长时间形成的冷漠状态,这种状态首先就是作用自身。冻僵的感觉,冰封的感觉,形成一种防御外壳的退缩感,变得懒散,害怕吵闹与喧嚣,喜欢清净。
这样的状态形成其实让孤独更极致化,而岛的象征也更具体了。
我们每一个人是一座岛这没错,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这也没错,我们不能避免孤独与死亡的接触这还没错,但是我们不能任由这种状态在生命里肆意横行,不是坐以待毙的被这种生命状态无奈碾压而弃权,如何在这种状态到来和形成时丰富起自己的生命,它只是生命流动中的一小部分,而不能错误的误以为就是生命的全貌,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我们也应该像它存在的那样与它互动运作,直到这个时候你才幡然醒悟,它其实是推动生命流转的一个作用力。
让你去发现生命孤独的那一面的丰饶与欢快,而在这个旋转和悄悄改变的过程里,你已经在和自己的生命进行一场愉快的对话。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