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信息能力无穷大,那他对产品就是完全知情的,相反,如果一个人信息能力为零,那他就对产品是完全无知的。而大多数人,处于一个中间状态,他们对产品真实的认知取决于他们信息能力的大小。
信息能力是人和产品之间的特定关系。每个人的信息能力都是有限的,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一个产品。一个人对于某个产品的信息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他自身的属性,二是外部因素。
每到购物节的时候,各个电商平台都会推出各种优惠信息,预售、满减、直降红包、返现券等等。但是,同样的商品,同样的渠道,有人花了5折买到,有人却用了各种优惠券只花了三折就买到了。《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这本书里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每个人的信息能力不同有关。
自身属性指技能和努力,技能包括经验和天赋,努力包括花在这个产品上的时间和工夫。比如,花了很便宜价格买到商品的人,长期关注各类店铺、各种券和红包,这就是经验。在购物节的时候,花钱更少的人可能下了三次单,一次比一次便宜,最终留下了最便宜的一单,这就是努力。除了自身属性,外部因素也能影响人的信息能力。比如,在Airbnb早期,为了让用户能更好地了解信息,创始人改善了房屋展示图片的分辨率。这个简单的方法有效地提升了潜在消费者的信息能力,促进了更多交易。
那商家是如何利用消费者的信息能力的呢?首先,在消费市场中,价格和质量一般是生产者和商家决定的,但销量是消费者决定的,可以说,市场上的供需双方共同决定着产品总的利益。双方的总收益可以看作一张饼,饼的大小依赖于消费者的信息能力以及商家相应采取的行动(调整价格和质量)。一般来说,信息能力越高,饼越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商家要主动帮助消费者提高信息能力,这样才能将饼画大。
而当消费者的信息能力提升之后,会产生两个相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产品销量增长;另一方面,有效的竞争使得利润率下降。所以在产品刚推广的时候,商家会尽量提升消费者的信息能力,而在产品后期,商家反而会阻碍消费者提升信息能力,或者降低其信息能力。那些让我们眼花缭乱的购买规则,其实是平台的障眼法,为的就是让各层次的消费者使用不同的价钱购买。
老师: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