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神秘“同济”
(曦微w行走在路上)
秦川促西风,黄浦奔长河。
沪水风涛逮,大同济世歌。
三好坞景异,土木玉雕车。
小园香滿径,大道垂珠箔。
不知道为什么,同济大学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有一种神秘感,首先因为遥远又陌生,从未有过交集;其次因为“同济”本身的缘故,总觉得可能并不完全只是从汉字的本来含义来理解“同济”这两个字。及至走进同济大学的那一刻,这才懵懂初悟,居然“同济”与“德意志”硬生生联系在了一起,二者的关系似乎真真正正的源于“音”,却实实在在的起于“意”。
时值深秋,早早起来,与同事小峰一起乘坐地铁,急匆匆赶往同济大学四平路校本部,希望赶在培训开课之前,借在上海参加培训这个难得的机会,感受一番“同济”不同寻常的点点滴滴,努力找寻同济“土木建筑”的傲然风采,还有校园一角小巧玲珑、幽静少华的“三好坞”。同济给人的印象不仅仅是规整与严谨,恰恰让我感受更深的是那里的青春与律动。
同济大学比上海交大的历史稍短一些,上世纪初从医科起步,之后不久、于二十年代就走上了理工道路,尤其以土木建筑专业著称,很是让人景仰。走近同济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一时还不能相信,甚至有点“傻眼”,这难道真的是我心目中多有神秘的“同济”吗?如此的朴素与低调,之前不曾想到。
与“交大”悠远的深邃不同,“同济”体现出的是一种简单的自信。单从校门的规制就可以说明一些道理。原来的校门小了一些,后来因为车流量的增加,只好在门外周再度开门,形成环形流线车道。“同济”不在形式上“讲排场”,并没有因为校门太小而拆掉重建,依然保留在那里,就此给“同济人”留下最为深刻的记忆。
把“旧门”保留下来的做法,与上海保留城市记忆的思路完全契合。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红色电话亭、老旧邮筒,都为市民留下了一段辛劳岁月的缕缕痕迹;还比如徐汇公园保留了原橡胶厂的一座高大烟囱和唱片公司的办公楼,它们似乎无用,却寄托了人们的情感。每一个曾经置身其中的上海人,每当再次回到或想到那个地方,毫无疑问会涌现出一种由衷地自豪感和幸福感。这不得不让我们为“同济”点赞、为上海鼓掌。
走进同济大学校门,有一条自东向西的长长的甬道,高树绿地分布两旁,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伫立在绿茵茵草地上,并镌刻有“继往”和“开来”字样的高高石幢,显然以此来彰显“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同济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
沿着甬道再往里走,是一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雕塑的高大魁梧的毛主席立像,表现的是我们过去常能看到的“毛主席招手我前进”的深刻寓意。毛主席塑像身后,则是一座设计独特(似乎取意“一本书”)的同济大学图书馆,既有一种敦厚寓意,也有一些飘逸之感。图书馆大楼不算很高,但的确横向很长,生生地挡住了我们向校园深处行进的道路。
向南拐过图书馆,沿着顺时针方向,像“刘姥姥逛大观园”一般,我们边走边看边探究,也许真的因为陌生,似乎每一处对我来说,都能呈现出既新奇、又莫测的状态,只是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与肤浅。院系大楼、学生宿舍、研究中心,一个接一个的,安插在小小校园的各个角落,又都掩映在高大树木之下,同济的历史纵深或许就在这里体现,那些各式各样的建筑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既迷离,又风采。
校园西北角的“三好坞”,是同济大学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建起来的、现在更感觉像是“浪漫角”的一处“微风景”,有水、有树、有亭,好一个惬意安祥的去处。走近“三好坞”,感觉到的是”同济”的亲近感,特别是那些一头栽倒在水池里的老树,给我们以深深的历史沧桑感。一路走过来,我的心越来越贴近“同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