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过年的第一道味道,但绝对不是单一的味道。粽子煮好了。女人们又得拾掇着准备其他的美味了。
年糕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年糕,年糕,预示着年年高升,哪家哪户不蒸个大年糕都不好意思说过年呢。
糯米和籼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好浸泡一夜。这个比例很重要,籼米不能放得太多,得以糯米为主,但是放得太少籼米,蒸出来的年糕也太黏牙了口感不好。比例合适的糯米和籼米混合在一块做出来的年糕,又有韧性又不会黏牙,大人小孩都爱吃。
浸泡了一夜的米粒涨得白白胖胖的,煞是可爱。女人们天亮就提着它们到磨坊去磨成米粉。磨出来的米粉也是白白净净的带着诱人的清香。它们静静地呆在桶里等着女人们准备好一切让它们变形。
女人们把红糖块放到锅里慢火熬成香香的红糖水。一斤米粉配多少红糖,女人们心中有数。蒸出来的年糕既有甜香味又不会太甜太腻人。糖水熬好了可以舀到大盆里冷却备用。
用来蒸年糕的篮子早就已经洗干净晾干。女人们细心地在篮子的底部和四周铺上几层煮过的粽叶,绝不能留一点缝隙让米浆漏出来的。
桶里的米粉这时被倒在了一个更大的盆里,一次不会倒完,要留一些备用。倒好米粉,女人们把之前煮好的红糖水慢慢地加入米粉中,边加边快速地往同一个方向搅拌。有时候加的水太多了就得再添一些米粉,有时候红糖水煮得太少了,就得加些清水了,不过这样有点影响年糕的口感,女人们一般都会多备点而不会少煮的。
米粉和糖水的比例也非常重要,糖水放得多,稀稀的年糕根本不成形,糖水放少了,蒸出来的年糕硬梆梆地能砸死狗,谁会吃?所以没有经验的女人总得三番五次地请教经验老到的,才敢战战兢兢地自己亲自上阵蒸年糕。
大锅里早就放好了水烧开,大大的木架子也放到锅中,准备好的篮子放在木架子上。女人们把用糖水和米粉调好的米浆倒入篮子里,米浆不太稀也不会太稠滑不下去,这是最好的。倒完米浆,把大锅盖盖上,还得用布条把锅盖边缘的缝都堵好,不能让蒸汽泄露,年糕才能熟得透。
不过那时的年糕确实不容易熟透。镇上的女人们蒸的年糕大约厚三十厘米,直径也有六七十厘米。那么大的年糕要熟透也得烧上大半天的火。
蒸好的年糕热热的很软是没法马上割开来吃的。可是馋嘴的孩子们早就垂涎三尺了怎么办?女人们早有准备,她们不会把所有的米浆都倒入大篮子里蒸。总会留一些,用粽叶包好了放在小锅里蒸,没多久就熟了,孩子们捧着热乎乎的年糕边吃边玩去了。没有谁会守着大年糕等吃的。
女人们在蒸好的大年糕上洒上一层炒熟了的芝麻或者其他的干果。年糕的味道就更香了。蒸好的大年糕总得等上三两天才能割下来祭祖和吃。不过冬天的北风一吹,原本热乎乎软绵绵的年糕没几天就变得硬梆梆了。等到正月女人们要做茶,只得用刀子切下一大块再切成薄薄的一片片,放油煎着吃。
离开家乡很多年。在异乡也经常可以买到一小块一小块的年糕,可是总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那渐渐消失的年味不是那一块块的年糕,而是那做年糕的一小步一小步的工序和那些令人怀念的逐渐一步步远去的忙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