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年开年,我们科学界最热门的事件就是天问一号即将登陆火星的消息。自2300年前屈原创作《天问》以来,我们华夏民族终于在实质意义上迈出了宇宙探索的第一步。
屈原写《天问》,其实是问天。以凡人之躯,叩问上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星辰、人世繁荒……
刘慈欣曾在流浪地球宣传期间说过:如果将宇宙比作一座城市,我们人类可能只是生活在城市中一座大楼地下室里面的一个储藏室里。
2300年前,屈原提出了星辰大海的畅想,现在,我们的天问一号终于正式启航!
作为教育从业者,除了帮用户解决一些学业上的问题,我们还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业之外的价值。
人生除了解题通关这类刚性需求,还应该有求知和探索这种更高级别的享受。那些看上去可能没那么有用,但是能让生活更美好,让生命更自由的东西。
之所以决定做《天问》这个课题,有三点考量:
首先,我们公司叫深圳天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这个课题是对企业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其次,屈原的《天问》虽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但因其年代久远,用词也太过晦涩,今人已多不读此书了。我们希望能够用一种崭新的视角,用我们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重新再翻阅一次。
第三,天问一号现在正按预定计划飞往火星,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跟它共度旅程,同时沾沾祖国扶摇直上的运势,一飞冲天。
我们会按《天问》这首长诗的顺序,分主题进行解读。不是按语文阅读理解那样逐字逐句解析,而是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科学研究进程和社会形态重新演绎。
第一篇:宇宙从何而来?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在最初的源头,是谁在虚无中导引出有来?
在天地未成形之前,是谁又是依据什么将它设计?
在一片混沌中,谁能看透其中所有的细节?
在实之外的空蒙中,谁能辨清所有的规律,掌握演变的流向,让世界按其意志成形。
这几个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主题:对我们这个宇宙而言,谁是造物主?谁是工程师?
面对浩渺的星空,任何人都会敬畏和好奇。古人科技受限,只能用神话来解释天地的存在:盘古破鸿蒙,开天辟地,上帝创世纪,7天成形。
现今的科学研究和观测领域,对宇宙起源的公论是大爆炸理论。
一个致密致热的奇点在内部膨胀之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根据2010所得到的最佳观测结果,这些初始状态大约发生在133亿年到139亿年前)。
爆炸之初,物质以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
物质随着爆炸余波不断膨胀,温度和密度急速下降,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
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理论已经被验证,现在的宇宙学领域正在研究大爆炸之前的模型。而这也是屈原的《天问》第一句所问的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在最初最初的源头,是谁在无中牵出了有,用现代的语言描述,大爆炸之前的奇点是怎么来的?
是否真的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造物主,从另外一个维度,如我们作画一般,素手一挥,用画笔在我们这个虚空总随意点了一笔,奇点出现,再一口气,画作成形。
或者这个造物主不是艺术家,而是严谨的工程师,他像吹玻璃的师傅那样,按照设计图纸,用手中的吹筒和原料吹出预计的形象。
如果真有这么个造物主,那他又是依据什么去设计这个世界的,他的图纸从何而来?也就是《天问》的第二句: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我们用了2300多年,在宇宙起源这个课题上,只是基本弄清了屈原的后两个问题:世界是如何从混沌演变到如今这个形态的。
我们梳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文明呈现的是去神化的演变。
我们从相信神到相信人,从唯神论到唯心论到唯物论。
屈原是我们华夏民族最早期的觉醒者之一,他的《天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唯物主义启蒙之作。
他提出的所有问题,表面是针对神话传说,实质上是对当时的公论和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
近现代好莱坞文化侵袭似乎给国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就是认为我们中华文明不如西方文明那样具有英雄主义精神。
实际上,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华夏文明是世界主流文明中最具备英雄气质的文明。
看看我们主流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事迹: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齐大大圣、陈胜吴广、南水北调、南海造岛……
我们是最坚信人定胜天的民族,遇事第一反应是自救,而不是等着神仙救赎。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由内向外。
西方文明的根基是神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体系,得到源于神赐,失去是在赎罪。
我们的英雄主义是整个民族共同的气质: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旌旗十万斩阎罗……
中华民族五千年,江山几经易主,但文明始终在延续,其中最重要的根源就在于此。
屈原的《天问》,文辞华美,思想深刻。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屈原已经对生命的母题提出了如此玄妙又充满科学精神的探索。
能将浪漫和现实结合得如此完美,千古以来,无人能出其右。
无论是作为爱国者、诗人、思想家、哲学家,他都值得被铭记,被传颂。
希望我们的《天问》专题能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一起重新领略先贤遗风。
希望我们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对世界充满好奇。
希望我们能在全民娱乐的浪潮中保有格调,谈到屈原不再只是端午、龙舟、跳江,而是《楚辞》、《离骚》、《九歌》、《天问》。
这里是先问辅导
每周一期《天问》新篇
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经典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和我们一起重启先贤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