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民纸质书籍人均阅读量为4.77本,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56本。甚至有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人均阅读量不足某些国家的十分之一。尽管数据统计不一定完全,不一定绝对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成年人平均阅读量较少的事实。
2014、2015连续两年“全民阅读”已经“有幸”入选《政府工作报告》,足以体现阅读缺乏现实的严峻性。
总结一下,现在成年人读书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没有读书的概念。好不容易十年寒窗苦读,离开学校了,终于不用再过着整天与书为伴的日子了。在很多国人心中应该都有这个想法,认为读书是和上学划上等号的。毕业工作后,除了上班,剩余的休闲时间,泡沫剧、低能综艺节目看得不亦乐乎,朋友圈、微博刷得溜得飞起,微信、QQ聊得热火朝天,而读书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是快餐式电子书。要问地铁上、公交车上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我觉得电子书一定可以排的上前三名。一页页文字随着手指滑动刷刷而过,其中网络小说的占比应该拔得头筹。快餐式的电子书,打发了时间,缓解了无聊,但在脑中转瞬即逝,很难留下有用信息的痕迹。
三是把朋友圈、微博的文章阅读等同于读书。为了获得更多的阅读量,大批量的粉丝效应,更好地引流。自媒体抓住现阶段网友的阅读特点,朋友圈、微博的文章越来越趋于图片化、碎片化。图片化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碎片化便于阅读,容易接受。而刷刷朋友圈的鸡汤文、看看微博的各种段子,这就叫阅读了吗?当然不排除自媒体中的干货,但是相较于如此庞大的信息流,要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干货,实在太难,花费的时间与获得的收货确实不对等。
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好读书,不求甚解。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读书自古以来就是被推崇的,被提倡的,甚至是被要求的。为什么现在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娱乐方式多样化是重要原因之一。下班之后,工作之余,我们可以干点啥?逛逛街、看看电影、唱唱歌、泡泡吧、聚聚餐、打打牌……,这是群体性活动;看看电视、刷刷微博、聊聊微信……这是一个人的活动。各种方式,任君挑选。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相比,一个人伴灯苦读则显得无趣了太多。
人是群居性动物,本能地会需要相互抱团,需要相互了解,趋向于接受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而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覆盖面越来越广,无效信息铺天盖地,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从中辨别挑选出有效信息。与此同时留给自己独处阅读的时间便越来越少。
利益价值最大化是造成阅读少的另一关键所在。提倡读书、推广读书可以有很多方法,但现在都逐一被取代了。
《读书时间》是我国第一档读书类节目,这档节目的诞生一时掀起读书类电视节目的热潮,但之后的发展都十分坎坷。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商业环境推动下,收视率是电视节目生存的唯一决定条件,一档又一档读书节目在经历昙花一现的绽放后,退隐江湖,销声匿迹。
叁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
这是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而我想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至少要有一个“主动”在路上。
为什么特别提到“主动”二字?
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往大了说,为了经世致用;往小了说,为了答疑解惑;往更小了说,为了打发时间。不管是出于以上哪种目的,都是发自我们内心想做的事情。
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查阅某种知识,为了丰富知识、博古通今,都是真心的目的。
但现在很多人读书“动机不纯”。
为了赶个潮流能在朋友圈发个图片,晒晒自己也是个文艺青年,表现自己是个文化人。
为了完成网上流行的所谓“21天读书打卡计划”,感觉不加入几个打卡计划,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买回一堆自己连书名都没看清楚的书,各种凹造型摆拍,美其名曰每日打卡。
好几次看到娱乐新闻上说,某某明星在机场手不离书,某某明星丢了书之后失而复得,我就想问问,拿着本纯英文原著就想表达自己精通英语,抱着本书故意让人摆拍就是为了让大家觉得你不只是花瓶也还是个知识分子,有什么意义?
与其这样违心,不如拿这个摆拍的时间干点其它的事情,至少自己还安心开心。
读书,是一种行为习惯。
读书,是一种修行。
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
读书,可以让人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对世间万物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和想法,慢慢累积让人的思想变得厚重。
现在停下手头的动作,好好想想,读书,你是真心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