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里说到关于伴侣的选择,只要做到三点即可: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这三个要求应该算是底层逻辑了,剩下的比如门当户对,颜值金钱等等都属于锦上添花,有可能有益,更有可能会被之所束缚。
门当户对,形容词,意思是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当我们谈到门当户对的时候,首先要定义什么样的标准才属于?是金钱、地位、从事的行业又或者是三观?在没有定义清楚之前,我们常常说的门当户对又指的是什么呢?默认的出发点其实是财产,在中国,结婚不仅仅是两个新人之间的事情,更有可能是两个家庭或者两个家庭引申出来的家庭圈的事情,在这个时候,门当户对的意思是我们财产都差不多,你不用占我便宜,我也不占你便宜。
可能我还是比较天真,不愿意把两个人的结合完全当成一个交易来看待。而且。漫漫人生,如果仅仅靠缔结婚约时的财产就能走下去也是个问题。所以,门当户对,除了财产外还需要些别的东西。比如说一户年收入20万的公务员家庭,和同样收入的一户个体经营者家庭,双方在许多事情上大概都很难取得一致的看法,更不用说生活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和菜头老师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同阶层、同财富、同文化、同生活的门当户对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呢?还是不一定,因为还有时间这个变量,还有成长的需求。按照和菜头老师的观点,两个门当户对的孩子在一起,意味着他们没有任何新东西可以教给对方,于是各种习惯就会变成一种稳定的存在,并且可以遗传下去。
所以,结论是门当户对最多算得上是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要真的严格地做到门当户对,其实对双方并没有多大好处。必要的差异性还是应该有的,同阶层、同财富、同文化、同生活并不能保证幸福的婚姻生活。因为这等于是把人封闭在某一个社会阶层,某一种文化认同,和某一种生活方式里。对于任何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而言,这种封闭都是危险的,意味着抵御风险和直面变化的能力不足。
和门当户对相比,回归到个人,回归到个性,回归到品性可能要更加重要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推崇傅雷家书里的标准,首先人品要好,其次情绪要稳定,要宽容,最后两个人要有感情,至于其他的都没有那么重要。
找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交往是避免情感勒索的唯一道路。和情绪稳定相比,才智、学识、相貌、谈吐这些东西一点都不重要;和漫长的人生相处,钱远远不足以支撑起一段丰富多彩,充满变化和新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