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数学,想要做什么?
“画数学”这件事,全国各地似乎都已经画了起来--画概念图、画学习地图、画思维导图等一切与思维可视化有关的图示教学奔腾而来。
而我,一度还处在图式还是图示,傻傻分不清的状态里。那我还要做什么?我还需要做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
我细细翻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我发现这些成果大抵为“图示重要性的阐述→以图示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推进的课例→策略的总结”。
敲黑板:这些研究成果的重点是借助画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就第一学段学生而言,他们受年龄特点和抽象思维水平所限,认识概念、理解计算、解决问题,都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画,能成为他们理解知识的“锚”,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协助他们理解和内化知识。画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其在小学低段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比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数学问题开始抽象化,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更需要“图”的支撑与辅助。如“将长方体沿着高截去2厘米变成正方体,表面积减少了 48 平方厘米”的问题,一画草图就能清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很大一部分就是源于空间想象能力的薄弱--面对文字描述无法在大脑中呈现相应的清晰图像。教师在教学这类难题时,会借助实物、课件和板画草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提升讲解的效果--图示教学的效用就在此处。
但是,问题来了。
尽管教师一遍遍强调“多画图”,学生仍然很少自发画图。在学生心里,这是“教师讲解”的手段,而不是“我学到的”方法。教师希望学生“画一画,就明白了”,却并没有真正去实施“画”的教学、去落实“画”的作业。我们要的是“图”的效用,缺的是“画”的能力训练。我们无法指望孩子们看着看着就会了,因为策略性知识不经过训练是无法自动习得的,因此,课堂上的一闪而过,课堂后画图作业的空白,真的很难使学生真正提升画的能力(简称“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