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一。女儿一早背起尤克里里,去校园表演节目《童年》,自弹自唱的。有二次跟我排练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再过几年,她也就将不是儿童了。人生就是这样,岁月过得真快。
我这一代70后的六一,则基本是到学校游园拿小奖品,已经就觉得很幸福了。游园项目也不多,每间教室被布置成一个项目,任由选择游玩,人多了需要排队。比较容易的有吹蜡烛,隔着一定距离能够在三次机会中一口气吹灭蜡烛的就可以拿到一张奖品券了,吹不灭的就轮到下一人,要继续吹的只能再去队尾排队。“扶乒乓”也不难,就是一手持乒乓球拍,拍上放一颗乒乓球,快速走动一段距离,中途保证球不掉下即为优胜;女生化的游戏则有穿针眼,在限定时间内能将细纱线穿过绣花针眼即可。奖品券集中后就到兑奖处兑换奖品,难度大的奖品就贵一点或多一点,一般难度的就只是橡皮擦什么的小文具,记得那时有一种削铅笔的小刀,铁皮的,刀背制作成猫头鹰或一只鸟的侧影那样的,有红有蓝有绿有黄,自己很喜欢这种奖品。
那时的日常游戏也有不少。男生的最常玩的就是“撬安仔”。“安仔”就是印刷的小人图,有各种故事或历史里的人物,比如老猴孙悟空、三国关公马超等什么的,每一张都小小的,一大版则有很多张,家庭经济好的孩子才能半版或整版地买,回家再按线剪成一小张一小张的。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只能一次买几张而已,就先选最喜欢的人物图,其他也喜欢的只能依依不舍地多看几眼,等下次攒有零花钱再飞也似地去买,怕喜欢的安仔被别人买走了,那心情就很失望了。
安仔欣赏够了后,就投入“实战”了。二个小伙伴就可以玩了。每人各出一张,放在地面或桌面上作为“出战者”的,另外手持另一张或一块纸板仔什么的作为驱动“出战者”的工具,也就是“撬”了。撬时各人只能撬动自己的安仔,利用对方出现的破绽或各种角度让自己的安仔正面去压住对方“出战者”的反面,谁先压住谁就获胜,战利品就是失败的那张安仔了。有时,遇到势均力敌的,一个回合杀得好久好久都难分出胜负,不耐烦了,就说换一种直捷的玩法吧:就是每人各持一张安仔于掌心互相击掌,两张安仔同时飘落,落地时安仔正面的就不会输,反面的就输给正面的一方了,可以平局再来。有时,还可以给安仔“武装”一下,提升其战斗力,那就是“拍蜡”,收集一些保和丸吃后的蜡丸壳或残蜡烛,点火柴让蜡融化出蜡油,趁热将蜡油均匀地涂抹于安仔正反两面,安仔就增加硬度及重量了,胜率就比较高了。因此为了拍蜡,无病时也要装出胀肚什么的告诉家长,讨几颗保和丸当糖吃,吃后才可以用到蜡丸壳了。
还有另一种流行的男生游戏就是“战烟仔壳”。烟仔壳就是大人抽烟后留下的软式空烟盒的烟标,先得制作一个“烟母”来,将纸壳轻轻地拆开来,压平整后再细细折成一种四方型的形状来,同样用蜡油定型,下面再找片有硬度的垫板粘贴住,就成了一个“烟母”了。这个“母”除了一层烟壳的基本型,还可以加层制作出厚度不一的加强型,越厚越占优势。当然,技术还是最重要的了。
战时也是二人起就可玩。各约定拿同样数量的烟标出来,烟标可以有折成型的,也可以是平整的,集中放在一个用粉笔或瓦砾划出的方形框里。再商定一段距离,也划线站定,分先后手动驱动“烟母”向烟标集中的“堡垒”进攻,谁的烟母能将堡垒里的烟标拉弹出框外就赢走该烟标,直到烟标全部被领走就结束游戏或再玩一局。当然,游戏规则有很多的了。所以,若惨败一轮的话,心疼得很,只能继续收集烟标了。类似这些的游戏还有战玻璃弹珠、战榄核等。
女生化的游戏就有跳索及“翻糕粿”了。跳索就是跳橡皮筋或跳大绳,最基本的就是一人跳,算一次能跳多少下或增加点独脚跳花样什么的了,然后就是二人跳或多人跳了。常见的是三人玩的,其中两个女生面对面各执一端,跳绳的话就是让绳子不停翻动,有节奏地着地离地,另一个就是跳的主角了,就要瞅准节奏的间隙跳进绳子阵里,再按这种节奏上跳落地再上跳落地,直到累了就再瞅准间隙逃出来。三人轮流当主角;跳橡皮筋的技术及花样就较多了,也是三人玩为基本型,从筋与地面的距离从低玩到高,一关一关跳过去,过不去的就换人做主角。曾经看到校园里有技术很好的乖巧女孩,关关都跳过去,最高的一关就是两个伙伴已将筋举到头顶的位置了,该女孩很轻盈地抬腿一勾,必须勾住了再往下拉,然后按一套复杂的跳法规则进行,一气呵成,姿势优美,其他人都围观着,主角当然心情就很美了。还有一种多人跳大绳的就需要配合默契了,人数越多越难但越嗨越精彩,男女生都可以参加,当然技术差的就不敢参与了,怕拖人家后腿就被埋怨了,就很没有面子的了。
“翻糕粿”的我就基本不会了。“翻”在潮州方言里要读成“瘢”的第四声,所谓的“糕粿”其实就是具有柔韧性的透明小线绳,五颜六色的,在一个玩者的双手里缠绕出一定的图案,另一个接手时不但要顺利接过图案,而且要翻动并有创新型图案出现,如此数易其手,难度不断加大,直到对方接不过了图案走形了就算输。多人玩的也可以,十分复杂,男生里不懂的人很多,因此不懂就只看不玩好了。
男女生都可以玩的另外一种流行游戏就是抓骰了。抓,在潮州方言里叫“夜”的第一声,骰子有不同质料的,最常用的是石头骰粒,磨成滚圆的最多见,也有蜡丸壳做成的蜡骰等等。玩法也是从易到难一关一关地过,谁一关不过了就换人玩,直到最后一关谁最先过了谁就是优胜者了。每一关玩法还有配套的口诀,手要做动作,口就要相应念念有词,挺好玩的。遇到高手的话,基本只看伊关关直落行云流水般玩到最后,自己都无法玩一把的。就跟台球里的一杆清盘那样的。抓骰也有叫“夜绸”的,以女生叫的居多,基本原理是一次次让骰抛上去,让骰能一颗颗地顺利落“臼”而不掉落。“臼”就是指玩者握掌时,大拇指与各指形成的圆筒状部位了,基本玩法是约定俗成的一整套了,要眼明手快,要有平衡力及熟练等。除了基本型的玩法,还有另一套叫“夜半”的,其实就是基本型的反其道而行之了。看高手玩时,巧手上下翻飞,骰子越来越多,越抛越高且均能精准归于一臼,令人目不暇接的,也是一种享受。而游戏的高手在小伙伴们心目中是有一定地位的,英雄似的,是那时儿童里的男神女神呢!
那时,常用的游戏还有“走掠”“放手布”(即丢手绢)“店吹”的。店吹其实就是后来的流行语“躲猫猫”了,写成文字的话应该就是“藏与找”了,不言自明吧。如果没有玩伴的话,就只能“无人擦,擦竹壳”了。
竹壳,是那时市场里常用的一种食物容器,取材于竹子(多是妙儿竹这一竹种),可以盛放生熟食材食品,比如生猪肉猪骨、熟食的猪肉冻猪皮冻等非液体类的,市场上买了,就小心翼翼地双手捧着走路回家。碰到买熟食时,越看肚子越饿了,就偷偷地手抓一二块塞进口里,边急忙嚼吞了边赶快回家。 潮州俗语里有一句叫做“偷食鸡肝近心内知”,用来形容这种偷食(不能被大人发现的,否则要食竹仔鱼,就是要被抽打的了)的心情,倒是最恰当不过了。
童年,就这样地溜走了。凉凉心内知。如今的孩子很幸福了,玩的吃的都甩我辈几条大街了。但每个时代也自有每个时代的幸福感与时代特色,岁月如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希望带不走的是每个人心里永存的一丝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