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歪姐去了趟大梅沙,因为是冬天,海边人很少,加上快过年了,街边有超过一半的店铺都关门了。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在赶着去做一件事:回家。
但是你有没有想象过,假如春节我们只能和家人见面三分钟,那会是什么感受?
这几天,一则由陈可辛导演,只有三分钟的广告片,成为朋友圈的泪点。
这其实是IPhone X的新年广告片,名叫《三分钟》,讲述了一对母子在火车站短暂团聚的故事。
片中的母亲是一位列车乘务员,和许多在春节都必须要坚守岗位的人一样,她已经连着好几年都没能和孩子一块儿过年了。
好不容易在最后2分钟抱着儿子了,母子俩却不知说什么好。
很多人说,从孩子开始背乘法口诀的那一刻起,眼泪就克制不住地留下来了……
歪姐所在的一个读书群里,有不少人讲起了自己的故事,与亲人相见的瞬间。
每个故事,都让人感动到泪目。
尤其是一个朋友分享的十几年前他的同事的真实故事,简直就是《三分钟》的翻版,甚至比《三分钟》还让人想哭。
一位普通的质检员代表公司去成都参加全国QC比赛,途中经过他家乡的小站。
来自贫困山区的他,为了省钱,已经3年没回家了。
他打电话到村里,村长步行半小时,走到半山腰他的家里,通知他母亲。
他母亲当天步行2个多小时,越过几座山,到了镇上,再坐1个多小时的破旧小巴,到达县城的小站。
火车到站的时候,上下车的人太多,儿子找不到母亲。
他脸上的表情从春天变成了秋天。
就在火车开离站台的最后几秒,儿子才从车窗里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
而幸运的是,那一刻,母亲也看到了儿子。
时空交错,人车相隔,喜悦的泪水流淌在母子俩的脸上。
从那一年起,这个朋友所在的公司,给每一名员工报销春节往返的路费。
02
我在看电影《无问西东》时,对一个片段记忆深刻。
沈光耀牺牲前,对着重伤的战友说了两个字:回家。
在他开着飞机撞向敌军战舰的前一刻,他默念了一句话:对不起,妈。
当时的电影院里一片抽泣声,久久不能平息。
如果是几十年前的电影,这句台词应该会是:打死小日本!与中华共存亡!
沈光耀选择以身殉国,但是回归到人性,家,亲人,才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和爱的源头。
这并不矛盾。
此时的沈光耀,更像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神。
03
十几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每年要经历一次“可怕”的春运。
尽管学校帮忙买硬座票,高校也会提前放假,但还是常常会碰到人潮汹涌。
进站、上车、找座位、放行李,每一步都要靠挤,每一步都像打仗。
我这样的小萝卜头,每次春运都如临大敌,每次平安上了车都要感谢老天。
最夸张的时候,列车走道里挤满了人,站着的,蹲着的,坐地上的,所有空间都水泄不通,上厕所都要请人挪动一下才能下的去脚。
开始,我们这些小年轻觉得很烦,也会互相抱怨几句。
有一次,我问一个民工大哥:“既然买不到坐票,这山长水远的路,站24个小时,人都要散架了,为什么还要非要挤破头地回家过年?”
大哥说:“过年咋能不回家?别说买不着坐票,就是走路,我也得走回去!”
越来越大,才渐渐明白,回家,有家可回,对一个人的意义。
返乡——回程,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心灵体验过程。
因为你知道,总有人在等你,在爱你。
哪怕刚回去没过了几天,就被“唠叨”,就被“嫌弃”,你的心也是笃定的:家在,情在。
家,是归属地。
春节对于很多人也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很多人平时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春节回家一次,相聚团圆,家长里短,嘘寒问暖,打气加油……
回家,也是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过程。
所以春节,除了是狂欢节,也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支柱。
家,是充电桩。
春节快到了,无论你已经回家,还是在准备回家的路上,都祝平安、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