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关于美食的话题从来就没有断过。由美食引出的典故等也层出不穷,以美食为话题的电视节目也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当然关于美食的书籍也就数不胜数了,本书《味言道》也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不过它与大部分讲述美食的制作流程等书籍不同,它是一本散文集,是来记录美食背后的人和事。作者车前子既是著名诗人,画家,又是随笔大家。本书中一共收录了75篇关于饮食的随笔散文,没有什么我们普通人难以参加的什么满汉全席什么的饮食,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中关于饮食的话题。
例如“吃它一年”一文里就以万物生长之春季开头,本以为绿油油的春季是吃的大好季节,没想到作者的重点却在后面的炎炎夏季,春天几乎一笔而过。后面的‘杯盘草草灯火昏’的夏季。讲到江南人的口味变淡,提到了在冬天准备的咸鱼咸肉,一道‘咸肉冬瓜汤’或者冬瓜配虾米的‘冬瓜虾米汤’就是这时的最爱了。除了这两道家常菜,还提到了咸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就连吃咸鸭蛋的吃法都那么文艺:“咸鸭蛋是此时佳品,吃的时候一剖二,或一剖四,如果拿起咸鸭蛋就往桌上一嗑,老人们认为这很粗鲁”。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述菜品时作者还特意提到了六十年代的菜,还有就是灾后问提到秋天和冬天的菜时也举了类似的例子。我猜想这其中其实体现了作者在品尝这些日常菜肴时对以前生活的那种回忆和怀念之情。当然有些语句我还不是十分明白,如本文最后一段也即最后一句话:“吃一款美味,是一次修行,一年过去了”。我重新看了一遍全文还是没有理解明白。
本书的其他文章都体现了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韵味在里面。如“慈姑与鸡头米”疑问,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感觉这文章不怎么样,本文在介绍慈姑和鸡头米时就援引了《辞海》,然后讲述了其吃法和其他用途就完了,感觉也没什么。但是当我重新回头去看时,感觉就又不一样了。例如在介绍慈姑时顺带提了一下慈姑的写法,将至与茴香豆的‘茴’字四种写法顺带一个对比,但是知道这个典故的可能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虽然迂腐但是那份坚持可能是作者欣赏的吧。因为本文结束时,作者提到了:“吃东西要有氛围,要有环境,江南和苏州把吃鸡头米的氛围与环境曾经烘托得一尘不染”。
虽然本书是一本讲饮食的散文集,但是其中很多文章不仅仅是讲饮食,也是在讲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阅读这本书可能看法都不一样,可能与我的见解相反都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