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厨》故事丨六十、北平城
程汝明和张克恭一同离开了惠中饭店,离开了天津。
临别时,他们向惠中饭店的同事们拱手致意。
李尚文悄悄对程汝明说:“我知道你是为了报答我,就为了当年我给你那点钱······”
程汝明道:“这就对了,是老天爷给了俺报答你的机会,俺总算了却了多年的心事。”
李尚文哈哈大笑:“你不是说不听老天爷的、不听天由命吗?”
程汝明也笑了:“有的可以听,有的不听就是了,老天爷也是有对有错的嘛。”
然后,俩人互道珍重。
同事们把张克恭和程汝明送出了饭店大门,很有些依依不舍。“惠老板也出来了,重申希望张克恭回来。
在同事们的目光下,程汝明和张克恭的身影渐渐消失了。
他们俩搭乘火车来到了北平。
一出火车站,程汝明便被这里的一切强烈地吸引住,只见满街人流涌动,北平城同样沉浸在欢庆抗战胜利的喜悦中。而程汝明举目望去,高高的前门箭楼映入眼帘,那结实的建筑让他震撼,让他有了来到世上最具魅力的地方的感觉。
北平城,的确让程汝明过日不忘。置身于此,他感到视野无比开阔。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它的奇妙让程汝明一下子产生了遐想。
他早就听说过,北平原来叫北京,是无数皇帝待过的地方。
他甚至联想到一个从“打狗孙妈妈”延伸出的一段历史,那是他曾经在辍学以后向家乡的小学教员高老师讨教到的——
当年要过饭的赵匡胤,吃了“打狗孙妈妈”做的高梁米饭之后,于公元九六O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封建帝国王朝——宋朝,定都北京以南的开封,后统一全国,史称“北宋”。赵匡胤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分裂局面的结束,自此之后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便没有再发生过。
十一世纪初,宋朝北方的契丹国强盛起来。一O四二年(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在北京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开封,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还有人主张讲和。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讲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看法:如果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波过黄河,那时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樊丹的特点是碰见强硬的就害怕、遇见胆小的就欺负。讲和与迁都洛阳,都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府,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它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府,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域定名“北京”。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府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于是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称“北京大名府”。可叹的是,一四一年(明建文三年)的一场大洪水淹没了这座城市,结束了它长达三百五十九年的恢弘历史。而加上北宋以前,大名府曾作为历朝路、州、郡、县治地,共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有趣的是,北平曾经叫“北京”,大名府曾经叫“北京”,就连开封也曾经叫过“北京”。这一历史的“巧合”,更让程汝明把北京与皇城画上了等号。
如今自已来到了这个曾经叫北京的地方——北平,而且是要在这里做厨师这不就是要给皇帝做饭了嘛!
程改明想着自己童年就有的理想将要实现,他真恨自己为什么早没想到来北平呢?
他怀揣着新奇与憬,开始在这个无数帝待过的地方迈出自己的脚步。
他跟着张克恭一起,从前门的火车站沿着城墙向西走去,从宣武门进入城内到了西单。
程汝明感到与天津完全不同,北平城四四方方,街道都是平直的,建筑都是古老的,但是没有见到海河那样的水系······
程汝明把对北平城最初的印象刻进了脑海里,也把对自己理想的寄托交给了这座古城。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仅仅十多天的时间,他就把希望变成了失望。
张克恭带着程汝明在西单一带包了一个小饭店的厨房,开始了他们自己的创业之旅。然而这个旅途仅仅维系了十几天,因为老板总是不开业,张克恭和程汝明便无功而返,失落地返回了天津。
虽然程汝明知道在北平他还有个好朋友张玉启,可是他不知道张玉启的地址,只好作罢。
但程汝明绝对不甘心,他冥冥中觉着自己对这座皇城的情结绝不会就此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