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母于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1960年至1963年的蝗灾,导致当时的大片去颗粒无收。这使得本就凭取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太奶奶凭着自己的勤劳把六个儿女抚养成人。祖母是她唯一的女儿。
由于祖母自幼过着贫苦的生活,所以她很勤劳。祖母与祖父结婚初期,国家实行农业合作社制度,所以祖母每天都要按时上下工。若有哪天不慎迟到,就会被生产队队长批评。爷爷当时是小学教师帮不了奶奶,所以奶奶只能在晚上做自家的家务。 几年后,由于老家人口太多,爷爷就和其他兄弟分家了。祖母非常难过的离开了自己已经生活了五年的老家。 往后一切的生活负担都由她和祖父来承担。他们来到一座旧宅子里,据传是一位知青住过的,文革之后回到了城里。而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个个有着很大裂痕的窑洞。祖父和祖母就在这里定居。就这样,他们开始了辛劳的后半生。祖父晚上要看守校园的公共财产,多半是不回家的。祖母只能以一个弱女子的身份守着一座“空城”。直到姑姑出生,她才不会感到孤独。
1980年前后,分田到户的政策才开始在家乡实行起来。家里分到了地,一家人的生计就有了保障,于是,祖父开始筹建房屋。但是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所以只能靠人工来拆除窑洞。祖父白天在校教书,晚上和祖母一起干活。当时只能用牲畜对土进行运输。不知过了多久,窑洞全部被拆除,那对深处却永远没有站起来,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建造新房需要有专业的工匠师傅,需要有足够的人手和充足的粮食。就连我的外曾祖母也来帮忙。祖母一边给工匠们传砖递瓦,一边要洗衣做饭,而且地里的农活也少不了她的。经过祖父母三五年的奋斗,这座凝结了他们汗水的中式客厅终于竣工。此时,父亲年幼,为了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他们合作种了很多地。由于工作原因,祖父只能在假日对耕地进行耕种,至于平时的管理,全由祖母一人负责。虽然当时家境略有好转,藏族人热爱劳动,热爱田园的性格,却始终没有改变。
2001年,父亲毕业于天水市卫生学校,祖母心中又多了一个希望的火苗。次年便和祖父助父亲开办诊所。父母结婚后一直在那里工作,祖父也一直在校教书。于是祖母又开始了她孤独的生活。在我的印象中,袓母是“永动机”般的存在。辛劳了大半生的祖母年近古希却还在为儿孙们操劳。2009年祖父母修建的房屋被再度拆除。虽然当时我的父母年轻力壮,而且有现代化机械作为辅助,却还是少不了祖母忙碌的身影。
祖母的一生饱经世间沧桑,饱的受风雨洗礼但她始终相信自己心中那束耀眼的光,是那束光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想如果将来某一天,中午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她一定是内心充实而又面带微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