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特别的家长和彤彤老师讨论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在画啦啦学习了那么久了,适合去学些高阶课程吗?例如素描、国画
我的回答永远只有一个非常建议孩子接触高阶课程,但是不建议12岁前的孩子专门学某一项技法
讲到这个问题又要涉及很多方面,又要家长们来听听彤彤老师唠叨了。
首先说说画啦啦的第一年第二年课程,相信很多家长已经感受过,或者说正在感受中。孩子处于第一年第二年的学习阶段其实对于学习艺术都是处于萌芽的阶段,是真真切切的在打基础,课程的安排也是因为我们知道孩子的年龄特征,在这个时候灌输太多概念性的内容孩子是无法吸收的,只能深入浅出。有的家长甚至在刚接触画啦啦的时候质疑过,为什么每一节课的内容那么简单,觉得孩子很容易就掌握了。没错,我们就是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试问孩子是受到表扬比较开心还是受到批评挫折比较开心?显然是前者,在鼓励的方式中不仅仅是老师或家长口头的赞扬,还要让孩子打从心底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且培养自信心。
很多家长会问,那挫折教育不是也应该让孩子去感受感受吗?如果一直都顺风顺水不就成了温室的花朵?当然啦,在前期的时候打基础培养起了自信心,再面对困难我相信孩子也能够有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啦~
那可能有的家长又会问:“画啦啦第一年第二年都是打基础,打了个两年也太多了吧?”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打基础是第一年,很多比较浅显的知识点都会放在第一年,而第二年是第一年和第三年承上启下的关系,算是进阶性的学习,甚至初步接触人物造型。在这一年里也会尝试半立体和立体构成的学习。需知道立体构成可是我们到了大学才接触的一门课程,在这个时候就给孩子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即便孩子未来是学习艺术也全无压力吧~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叹,要是我像现在的孩子这样接触过画啦啦的课程当时大学就不会那么苦恼了,对于如果做出一个立体作品当时可算是抓破头皮。动手能力其实也不限制于孩子,对于成人这种精细活其实也在锻炼着人的耐心和一份执着的性格。
而当孩子们在第二年获得了这样一种能力之后紧接着的是第三年第四年的课程,更多的艺术手法被引入课题,插画的形式和艺术流派的初步认识虽然只是以一种鉴赏的方式放入课程中,但是其实也会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在孩子的头脑中能够形成一种“原来艺术有那么丰富的形式”从而鼓励孩子不限制于在纸上创作,这个时候学习艺术的真正意义会放在生活上,可能这个时候家长就会发现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艺术已经成为占据孩子们脑洞的大部分,一定会和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起来更有欣赏的品味。可能看到一个物体联想到的内容已经不再受限制,那是因为孩子逐渐被培养出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很简单的说就是接触了很多已经可以将散乱的艺术知识编织起来,有时候甚至可以自己将其结合反刍出一种自己的感受。
可能有的家长会觉得彤彤老师讲得有点玄乎,真的每个孩子都可能有这样的蜕变吗?我觉得一定会有的。
所谓无形的力量最大,有时候潜在的改变虽然看不见但或许会成为孩子以后的一种帮助,艺术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眼界有可能都被我们低估了。而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注重培养艺术,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也已经进入了这样的时代,物质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往更高的精神层次走。
所以为什么彤彤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学习第三年第四年?家长其实根本不需要担心之后的课程是否会合适孩子,因为第三年打后的课程我个人觉得并不属于儿童画的范畴了,在第三年和第四年的学习中希望也有更多孩子可以感受到画啦啦的魅力目前接触到的课不多哟,但是接触过第三第四年的家长基本都会和彤彤老师反馈的确是有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大家还是自己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