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卫国实际的掌权者。南子妖媚,名声不好,与《论语·雍也篇》6.16章的“宋朝之美”的宋朝私通。
▲子见南子:孔子依礼拜见国君夫人。
▲不说:“说”通“悦”。
▲矢:有两种解读,一是通“誓”,发誓。二是直言,直说。《尚书·盘庚上》:“率吁众戚出,矢言曰(相率呼吁一些贵戚大臣出来,向他们陈述意见)。”
▲所:(连词)若,如果。所不:假使不。
▲否:不,不然,不如此。
《史记·孔子世家》: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否”实为“不”,直译为不见之意。《说文解字》:“否,不也。” “所”是若,如果之意。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故史记世家记此事,于“夫子矢之”下,直曰“予所不者”,竟以否字作不字,不必训诂。盖不者,不见也。此词例与《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正同,是明明白文,并无拗曲,千古疑义皆可豁然。
【译文】
孔子去面见南子,子路为此感到不高兴。孔子直言告诉子路说:“我若不如此,(不见南子是违背了礼),上天会厌弃,上天会厌弃。”
【学而思】
承接上章的“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见南子”是孔子依礼拜见国君夫人,子路不知拜见君夫人是礼节,又因南子名声不好,认为孔子委曲迁就,担心孔子去见南子而败坏孔子的名声,因此感到不悦。
张居正《四书直解》:“盖古人仕于其国,有见小君之礼。南子据礼以求见,故孔子不轻绝之,圣人所为,无一而非礼之所在也。”
“子见南子”与《阳货篇》17.1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状况相似,都是依礼行事。
“夫子矢之曰”一句,历来解读为孔子发誓说,按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老师对学生发誓,不合情理。
【知识扩展】
《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chī]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qǐ]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qiú]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看得起我们国君,愿意与我们国君建立像兄弟一样交情的,必定会来见见我们南子夫人的,我们南子夫人也愿意见见您。”孔子开始还推辞谢绝一番,最后不得已才去见她。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面朝北行稽首礼。南子夫人在帷帐中再拜回礼,她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发出了叮当撞击的清声响。事后孔子说:“我原来不愿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便以礼相答。”子路不高兴。孔子直言说:“我若不见她,上天都会厌弃我,上天都会厌弃我。”)
注:稽首礼是跪拜礼,但是与后世理解的磕头意义不同。古代没有椅子,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原解】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