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想做,而做不到”的时候。
有些事,确实无能为力。
有些事,却是因为行动力不够。
比如,几年前,我就开了这个公号,无数次说要坚持日更,直到最近半个月才真的做到。
但是,并没有达到现在的目标。
我的计划是每天早上4:30起来读一本书,在9点之前做好读书笔记,发布到公号、简书、有书上。
事实上,很多时候都要花费大半天才能完成。
结果,原本计划每天投稿一篇,翻译数页、锻炼身体的计划也因此搁浅。
理论上来说,我的计划是可行的。
我知道很多在某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比如我奉为榜样的作家们大都坚持有规律地输出。
我也知道,自己也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事情。
可是,每一天都有太多干扰因素。
孩子、其他工作、惰性、坏心情等等。
而一再没有做到自己计划的事情,又容易因此自责、内疚、不安,更让内心一团乱麻,行为有些混乱。
你呢?
是否也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就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今天的主题是:让你想到又做到的七大武器。
主要观点来自于《如何想到又做到》,作者是肖恩·扬。
要想真正改变行为,人必须得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彻底弄明白人类行为背后的科学解释。
人的三种行为
一般来说,人有三种行为模式:自动行为,冲动行为,一般行为。
自动行为指的是人们出于无意识做出的事情。
冲动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内心强烈驱使或在愤怒的状态下所做的事。
常见行为是人们反复做的事情,至少在做的时候,他们有部分时间是有意识的。
不同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模式并不完全一样,因“式”制宜,效果才能最好。
2.七种改变行为的武器
01阶梯模型。
如果一个人期望得到小的或者中等大小的奖励,最后得到了中等的奖励,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但如果有人期望获得中等的或大的奖励,最终得到了中等的奖励,那么大脑就不会释放多巴胺。
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目标不一定要很远大,能够刚好激发人的挑战欲望最好。
阶梯模型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一,使用模型来规划恰当的渐进步骤、目标和梦想。
人们往往以为自己规划的就是达成目标的小步骤,但实际上,他们设计的步骤相当大。那该怎样让人从小处着手去想呢?
可以遵循“步骤、目标和梦想”这一阶梯模型。
你所设计步骤的大小应取决于你聚焦的是梦想还是目标。
梦想比目标更大,它一般要花3个月或以上的时间才能达成,而且,你此前从未实现过这一梦想。
目标是人们制订的过渡计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完成长期目标要花1~3个月的时间,完成短期目标通常要用1周到1个月的时间。
步骤大多只需要不到1个星期来完成,是实现目标的道路上要逐一划掉的小任务。
一般而言,设定要花1个星期完成的目标,并规划出不到2天就能完成的步骤,是使用这套方法的关键。
其二,回想。
回想有助于建立起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在这里指的是“改变是可实现的”这一信念。
有个做法值得一提,只有在认为自己完成了当下步骤的时候,人们才应该回想上一步。
02 利用社群让自己改变
社群就是一群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他们兴许有着相同的信仰、文化背景,也兴许有着同样的经济地位以及类似的兴趣爱好。
一个强大的社群必定具有“社交磁力”。
对于规模非常小的社群,比如5人以下的社群来说,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来建立社交磁力。而对于较大的社群来说,需要15%的参与者投身社交磁力的建设工作。
每一个成功的社群,都具备6个解决了人们心理需求的要素。
信任需求:如果人们信任社群里的其他成员,不管这些成员是家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他们就会更乐于学习、保持更开放的心态,更愿意改变。这种信任是在人们彼此交流想法、经验和难关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社群可以通过让人们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聊聊今天做了些什么,或者分享个人信息来创造信任,并最终实现持久改变。
融入需求:大多数人会努力融入社群。他们兴许并不需要融入所有环境,但必定有着融入某些社群的需求,比如融入家庭、朋友圈或社交俱乐部。为了顺利地融入社群,你必须理解这个社群的社交规范。比方说,倘若一个社群成立起来就是为了动员选民为候选人投票,那么,它可以清楚地阐明自己的社交规范,也就是赞扬候选人,赞扬为他们投票的民众。具有明确社交规范的社群,在实现持久改变方面更成功。大多数人都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社群和这些群体规范。
自我价值的需求:人在做能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上会容易坚持。能更好地满足人的自我价值需求的社群可以提升社群成员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社交磁力的需求:我们在前文已经解释了社交磁力的概念。社交磁力对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群,促进持久改变至关重要。如果你加入了一个社群,但并未感受到社交磁力,那么,它可能没法帮你实现改变。你不妨去另找一个社群。如果你正在建立社群,道理也是一样。如果社群成员没有感受到社交磁力,你就必须改变社群,让它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
获得奖励的需求:凡是看过塞萨尔西泽·米兰(Cesar Millan)出演的纪录片《报告狗班长》(Dog Whisperer)的人,都能看到他会对狗的良好行为给予奖励。从很多方面看,人的行为跟狗很类似。跟狗一样,人们如果因为某个良好的行为获得了奖励,就会继续那么干。最终,这些行为会变成习惯。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更详细地讨论人们对这种获得奖励的需求。
赋权需求:一如人们要自我感觉良好才能满足自我价值需求,他们还需要感觉到自己能控制生活,才会觉得自己被赋予了权利。在上一章中我们称赋权为“自我效能感”,它是预测是否可以实现持久改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若一些人从属于一个对其赋权的社群,并得到了榜样或导师的引领,那么,跟那些从不归属于此类社群的人比起来,他们更有可能实现持久改变。
怎样建立有希望的社群呢?
关键在于拥有同伴的榜样。
社群里必须有15%左右的人是同伴榜样,所以,如果你希望创建一个100人左右的社群,你应该找15个同伴榜样。
榜样的标准是,跟将要加入社群的其他人有着相同的人口统计特征和心理特征。
比如专家,传播者,名人等。
对于到来的新访客,你只应该为她们设定一个初始目标:加入后的第一个星期内为社群做些贡献。
03 要事为先: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并没有所谓的动机型人格。人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因为在正确的时间处在了正确的或错误的位置,才去做事情的。
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让我兴奋地投入到生活中和做事上。 你需要弄清楚怎样才能让事情变得足够重要,重要到你愿意为了它而改变。
只是让人们理解并感觉某事重要,还不足以让他们坚持下去。眼下重要的事情,到了明天或明年,说不定就不重要了。
人们很难为遥远的奖励做出长期改变。但通过未来干预训练,他们可以改变这一点。
04 越容易,越容易坚持到底
人们总是希望事情很容易做。他们喜欢容易做的事情,也会坚持做那些极度容易的事情。
面对障碍,人很快就会放弃做某件事。反过来说,如果你学会了怎样消除障碍,就能很容易继续做下去。
有三个主要科学领域研究了怎样才能让事情变得容易:
控制环境
改变环境,让它变得更易于做某事,就会让人们真的去做这件事。
限制选择
虽然人们总以为自己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但实际上,选择太多会让一个人难以做事。
使用路线图
拥有行动计划,让人更容易也更有可能去做一件事。
简而言之,如果你无法坚持某件事情,请消除那些妨碍你做它的因素。就是这么容易。。
05 改变意识前,先改变行为
神经记忆可以让人们回顾自己过去的行为,看到自己的改变,从而坚持做之前没法做到的事情。
神经记忆通过两种心理流程来让一个人坚持做事:
人们相信,如果没有非做不可的压力,自己仍然在做某件事,一定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人们会坚持这种行为,以求与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保持一致;
第二,人们通过回顾过去做的事情来形成身份认同。也就是说,人们会继续做某件事,是因为这是他们自我形象的一部分。
神经记忆主要与行为、身体动作、生理及情绪、言语和认知有关。
行为:不必控制自己的想法,只要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你的意识就会跟着改变。
生理和情绪:有大量研究表明,人们会凭借自己的生理和情绪征兆,了解自己是什么人、在想些什么、怎样采取行动。无须努力控制自己意识里冒出来的想法,只需要应用微不足道的生理或情绪层面的神经记忆法,就能带来意识和行为上的重大变化
言语:言语中的小小改变,能够影响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及其行事方式。
认知:如果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时能够全神贯注而不是频繁走神,他们就会更喜欢该活动。
让选择变得容易接受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要让人感觉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总之持久的行为改变始于行为的实际的、实体的变化,而不是思想中的变化。
06 如果人们做某件事感觉到了奖励,就会继续做下去.
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是习惯了以某种方式行事。如果做某件事的结果不好,我们就不会再做;如果结果好,我们就会重复这种行动或行为。 把无聊的事情变得有趣、具有奖励的性质,有助于你坚持目标,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
提升吸引力的四个妙招
让做“正确的事”变得好玩
用诱人的奖励调动人们坚持做事,比用恐惧和惩罚更有效
让活动本身变成奖励
不要光想着教育人,而是要调动人的心理和情绪,让他们坚持做事。
07 反复铭记,形成习惯
如果你反复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比如吃得更健康、采取更安全的工作方式、更具当下意识,这些活动就会铭刻到大脑中,让你更容易坚持做下去。
一旦习惯建立起来,大脑便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并能够放松下来。如此一来,习惯就变成了默认行为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有意训练重构大脑结构,形成条件反射。
之前分享的正念练习、刻意练习、注意力、意志力训练等文章中都有提到类似的观念和方法。
若想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行动力、情绪控制等,不妨回过头去系统看一看。
以上。
明天分享的书是打破思维的墙。
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呢?
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