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生活哲学家、作家、美食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写得像诗,散文写得像童话。贾平凹先生评价他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有很多人喜欢读王先生的文章,有趣、通透。《人间自在客》收录了先生40几篇文章,包含美食、美文和先生对生活之美的记录。
对于热爱生活,又热爱文学的汪曾祺来说,他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位人间自在客,自由的行走,品尝人间百味人生。
一、宽面,汪先生的美食人生
汪先生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常常。对事物如此,对文化也如此。”
汪先生祖籍江苏高邮,是江南水韵之地。在先生的文章中多处出现有关水乡的人和事。有关水乡的美食也被先生写在文章中
世人多知高邮盛产鸭蛋,又因水鸭品种优异,高邮的咸鸭蛋多为双黄,总被人们用作结礼之物,寓意美好。
汪先生在写自己家乡的时候,颇有点不平。他说:“高邮不仅有咸鸭蛋,还有秦少游、还有王磐。”
宽面,是先生的一种态度。
人的口味要宽,可容南北美食。人的眼界要宽,要见远近不同。人的心胸要宽,接纳万般人生。
汪先生爱吃,吃了家乡的美食,先生去过的任何地方都能发现当地特色小吃。在书中,先生写在昆明任教之时,因物资匮乏,囊中羞涩,经常是卖了书去馆子里裹腹充饥。
也正因为经历了不同时代的环境,先生的口味很宽,心胸也很宽。百味人生不过一日三餐。吃很重要,吃饱了才能思考人生嘛!
二、读书,汪先生的文化人生
《人间自在客》一书中,收集了汪曾祺文章里的读书时代。
汪曾祺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家乡江苏高邮念的。《我的初中》里写道:“初中的主课是英文、国文、数学”。
初中学校像是一座什么大庙改的,里面有赞化宫和孔庙。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常有内战发生,先生觉得一个初中生很难为国效力,但是课堂上老师讲的《木兰辞》和“苏武,留胡节不辱”是很能培养少年情操和审美意识的。
先生爱读书,买回家的书,直到放不下了,还喜欢去书店里逛一逛。
就像美食家有爱苍蝇小馆的情节一样,读书之人大多爱逛旧书摊。两者都是为了淘到好东西。
先生说自己在昆明时,常去旧书摊,有时候买书,有时候卖书。乐趣很多。
读书的人也爱独处,先生写过一篇《无事此静坐》讲静的美好,说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先贤喜欢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可以修心,养德。
读书的人,都喜欢静。作者说,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就是闹中取静。
三、时光,汪先生的性情人生
先生在《天地一瞬》中,提到自己在昆明住了7年的时间。为求潇洒,报名西南联大。结果在学校里遇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那真是一段热烈、浪漫的时光。
有人说,你的世界,就是你见过的人、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先生成长知识,多遇困顿,但是一路走来,却养成了宽厚、风趣的性格。这和他爱读书又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是分不开的。
在文章中,先生多次提到曾经在少时、青年和成年以后遇到的人和事,那些旧人和往事,如同一帧帧老照片,不断回放。记忆里都是快乐、欣喜和感念。
以前读汪曾祺的文章,多以美食为主。《人间自在》中有几篇是先生写自己家乡的散文。
有人说:“食物,不过就是几碗乡愁”。
先生回忆家乡的美食、美景,莫不是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你走多远,家乡都像是风筝手里的线。是无数游子的根。
汪曾祺先生的生命中,有恣意的人生哲学。他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行走在人间,总有一副自在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