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去泸沽湖之前,我对摩梭文化是一些了解的,知道作为一个母系氏族的小部落,他们特殊的走婚文化。但我可能是和很多人想的一样,原以为他们真的是像所谓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以为他们没了婚姻的法律约束,那里的男男女女结合是去极其随意的。
泸沽湖还真的是一个很美的地方,那片诺大的湖水,宁静清澈,静静地躺着群山的怀抱中,高原上特有的明媚阳光下,这波湖水竟然真的称得上美丽多情。坐在泸沽湖特色的猪槽船上,我竟然想着就这样一直坐下去,随着这条船沿着这波湖水,从四川到云南。
泸沽湖湖畔的摩梭儿女,看上去真的是很淳朴,黝黑的皮肤,不太熟练的汉语,因为肤色的缘故,牙齿显得那样洁白。我开始怀疑之前自己对于摩梭走婚的理解,这样一个地方,08年才开始修通公路的山区,他们的繁衍文化又怎么能那么随意呢? 总觉得是到了如今的超现代社会,人们的婚恋才会如此自由,不是吗?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受限于物质条件的。
在那里一周的时间里,撇开之前的看到过的那些关于摩梭文化的文字,我算是真正近距离的感受了这里的一切。我和客栈的房东聊过天,听过当地解说员的故事,听过导游的介绍。
摩梭女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阿妈。是的,她们珍视亲情,但这不意味着她们不渴望爱情。她们只是将爱情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
摩梭女子13岁成年,成年之后就会有自己专属的房子-花楼,花楼一般在自己房子的二楼。这一年,在祖母屋里,会为她们举办成年礼,她们会得到一些传统的摩梭服饰。这标志着她们可以开始走婚了。成年礼之后的少男少女们会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通过载歌载舞等文艺形式,互通心意,确定了对方的心意之后,他们就可以开始走婚了。男子会带着一把短刀--成年礼上来自于舅舅的礼物,爬上女子的花楼。这一过程中,他也会带着一块猪肉,来安抚女方家里的看门狗,还会将随身带的一顶帽子挂在花房的门口,露出这样一个信号: 这家的摩梭女子已经在走婚了,别的男子暂时可以不用来打扰她了。
走婚的男女白天是基本不会想见的,之后在晚上的时候,才能通过走婚这一形式联络感情,并且男方天亮之前就得离开花楼。等他们有了孩子之后,男方会给孩子亲手做一双碗筷,象征着孩子一生圆圆满满。但是和我们如今很大不同的是,男子今后此生对自己的孩子不再有抚养的义务,而是由女方来完全抚养。如果孩子出生之后,双方还有感情存在,可以继续走婚,当有一天他们不再喜欢对方了,他们可以双方协商同意结束这段感情之后,再开始下一段感情。
在我们如今看来这样的一种结合形式,真的太过于松散,毫无保障或者准则可言。可是,客栈的房东告诉我,在他们祖祖辈辈的摩梭人中,一辈子只和一个人走婚的人,大有人在。也有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比如他的一生,就只和一个女人走过婚,那就是他三个孩子的母亲,虽然他们现在在不同的家庭里,但是他们感情依然很好。他还告诉我,即使没有像现代人的法律约束,他们摩梭人也是很少出现乱伦、情杀等事件,他们祖祖辈辈在这件事上,过得很和谐。
这些比较,让我很容易想起我们现在的婚姻现状。
试问我们如今的社会,有多少婚姻是硬生生的将孩子作为一个连接的纽带,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才将婚姻进行到底的? 又有多少婚姻因为家庭财产,昔日恩爱的夫妻双方对簿公堂?又有多少家庭,未来孩子的抚养义务,而面红耳赤?更有多少家庭,因为孩子的血缘问题,一次次的救助与科学的DNA验证?
法律应该是社会思想进步的产物,那么为什么在如此进步的思想的扶持之下,我们的婚姻现状那么令人担忧? 试问,在这样的婚姻状况下,我们的孩子真的会很健康很阳光的成长吗?
在走婚的形式下的摩梭人,是最遵循爱情的。因为他们仅仅是在道德的约束之下,就开始了他们古老的婚姻形式。首先,他们选择走婚对象的时候,全完是考虑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心意,而现如今,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对方的家世、工作甚至相貌和学历。这样的基础性差别,让我们两个民族婚姻此后的命运大相径庭。其次,他们婚姻生活中,角色分配的很明确。女方负责抚养孩子,而且他们认同这一分配,认同摩梭社会的这样一种价值观,他们是遵从内心深处的底线的。所以即使在道德的约束之下,他们依然可以很好的延续这一看似松散的婚姻形式。
从摩梭人的婚恋形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到底该给婚姻一个怎样的基础? 撇开社会角色或者法律约束,婚姻是应该回到他最初的需求:那就是两个相爱的人的结合,为了更好的履行他们的社会义务。如今的婚姻太复杂了,如果可以给婚姻做减法,化繁为简,才能使得双方更好去沟通,解决目前的婚姻危机。
关于摩梭走婚,你真的是要好好想想,多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