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和贴地飞行属于两个毫不搭界的词语,在思考的“小学科学课”的时候不禁想到用贴地飞行来形容规划我们的课堂。贴地----脚踏实地,立足于课标课本;飞行----情境融入,能根据现实创设或者包装课堂。贴地是飞行的核心,它与地面或者教学根本保持方向一致,但是,又不同于贴地,贴地和飞行之间永远控制着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违和。这个距离或许就能创造课堂的不一样。如果说地面是固定的,那么你大可以去选择飞行的高度,只要保持大气层内,不脱离贴地的目标即可。那么,贴地飞行中的飞行高度就是我们的可发挥的量,它具备自主创造性,是赋予课堂灵动的空间。
趣味飞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比如用魔术导入“见证奇迹”和学生一起探秘,在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屡试不爽,孩子们活像鲁迅笔下“领劲儿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比如用辩论的形式成立反方和正方就某一个科学社会问题进行辩论,当孩子们用事实说话、摆明证据争得面红耳赤时,在场的师生都是这堂课的赢家。
问题情境飞行。课堂的情境立足于现实的问题,学生不再是被笼罩在教师和教室内的提线木偶,他们能清楚辨别教师问题的目的。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把学生当做平等的合作伙伴一起解决未知的问题,使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立足当下还能放眼未来。例如,在创设的steam问题中有老师创设情境:(某次具体的天文现象中),要是乘坐波音737飞机从武汉出发能否追上此次天文现象?很哇塞的问题!极具有挑战性,比追及问题中标准答案更吸引人。它可能没有标准答案,现实的生活总会有形形色色的问题,有可能没有这个航道、又可能需要周密的安排等等。这个问题充分还原了现实,恰恰是我们作为现实人需要的素养。
我们需要贴地作为方向,飞行作为每一个生命不同可能性的空间,他们之间的距离是给孩子们和教师的成长的空间,我们可以在此链接形成多彩的世界,使孩子们在与现实世界亲密接触时,再此能先软着陆,更好适应地面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