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6
1.你的元认知升级了,建立了新的价值观,知道了“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从那三个坑里出来了……
发现没有,你关掉了朋友圈,不再关心所谓的热点,不再乱好为人师,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更合适的地方去,比如自己的成长,你的情绪开始反过来了(在另外一个镜像的世界里嘛!)—— 有人跟你讨论热点,你开始觉得无聊,有人随大流,你却一点都不浮躁,有人操碎了别人的心,你觉得那很可笑……所以,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控制”情绪,“消灭”情绪。
2.新习得的知识的内化,需要很长时间,需要很多很多重复,需要很多次的应用,直至能够“不假思索”地完成。
3.写作是反复思考,反复输出思考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更强的逻辑能力被内化,更强的表达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沟通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感染力影响力被内化,并且,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和结果都是元认知能力的不断强化与内化。
4.我一向认为,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执行力这个东西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想明白”这个动作的自然结果。
5.一切的“半途而废”,最合理的科学解释也是最朴素的解释:重复与应用的次数不够,内化过程没有完成,大脑皮层沟回构建失败,应该建立的神经元间的联结不够强乃至于断掉,回到了原本没有联结的状态…
6.元认知能力: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进一步还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又进一步还能判断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更进一步还能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考方式或者结果,这就是元认知能力。
7.学识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赋予一件事情重大意义,就不会再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去。执行力强的表现:只做最重要并且正确的事情。
8.多去创作完整作品,学会在有情绪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保量地完成任务,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9.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
10.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地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有时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依然没能解决问题,却眼见别人轻松过关,这确实令人气馁。不过,这也是生活常态——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费力更少。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有4个字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补拙。不过,真正相信这4个字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否则,这4个字发挥不了任何实际作用。
11.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过来,心里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易,所以,他们会不吝一切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
12.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而动辄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他们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13.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Day17
1.思考“什么最重要”,是现实中解决一切问题的最有效的思维武器。学习、生活、工作......面对各种问题,寻找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刀切下去,是最佳战斗解决方案。
2.购物原则:对于会用一年以上的工具,根据实际需求,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买最贵的新物品。
3.父母都是孩子的起跑线,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在“起跑线”自己先往前迈几步。
4.如果一个人能够提出质量非常高的问题,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有非常强大的自学能力。
5.只要你开始实践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被“ 怕麻烦”这三个字挡在外面的。因为他们没有践行过,所以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麻烦。为了合理化自己不践行的结果,他们会臆测出很多可能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让自己的放弃看起来没有那么不堪。没办法,人总归有合理化自己行为的倾向。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把着眼点放到眼前,不去考虑太远的事情,先把能做的事情搞定,然后再一步步向外延展。
6.科技的发展原本应该降低我们的学习成本,因为信息流通的费用趋近于零,只要你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搜索引擎,你几乎能够获得所有的知识。
7.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实践了不到两个星期,我就体会到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一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前文讲过,每个人都会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会使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通过实践,我发觉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任务的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此外,相对准确的估算又使得目标基本上都可以达成,由此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Day18
1.把注意力放到能够提升自己的事情上,让这件事逼你拿出注意力,拿出时间,进而逼你拿钱去换时间和注意力。
2.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选最贵的。
3.想要别人主动接近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时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
4.没有办法长期集中观察,不能长期深入思考,注意力始终放在周围发生的每件事上。这样的人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原本可以有过去和将来。
5.合作是什么?合作的本质其实是大家各自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那一部分安全感交由合作方来保障。
信任是什么?信任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所谓的缺乏安全感,其实就是不相信他人竟然可以不利用自己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所以只能自己去搞定百分之百的安全——这真是令人心力交瘁的状态,不是吗?
6.进步的前提是你敢于迈出第一步,而不是总在担心,自己这一步迈得漂不漂亮。
Day19
1.笃信加上耐心,才有可能帮你熬过偶然的失落,等到必然的好运。
2.当你还没有取得成绩的时候,没有人会重视你的建议,这一点是人之常情,反观我们自己多半也是这样对待他人的。不要小瞧自己的声音,所有正确的声音都是这么一点点发也来的。
3.我们每天都是站在自己的起点上向前迈出一小步。不论这一步在别人看起来有多小,只要对于你是进步就足够了。
4.使用"相对视角",可以为自己屏蔽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别人已经领先了,所以放弃了自己的成长,这种事情是最愚蠢的。
5.不要觉得起点低而丧失信心,所有人都需要慢慢跨越这个阶段。投资这事,“靠专家”是相对不靠谱的方式之一,投资,尤其是“好的投资”,一定是“舍我其谁”的活动。
6.对自己要求高一些,你在以后的日子不被落下的几率才会大一些。“差不多”是最好的自我麻痹。
7.写作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体力活,只要你不断地写,就会越写越好。
Day20
1.能看到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正向的激励。有这么多人在我前面,我还有这么多空间可以提升,那我一定要多加努力。
2.2008年的时候,我开始批量辅导国内的小朋友申请美国大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考入了哈佛、耶鲁、MIT、斯坦福、卡耐基梅陇、约翰霍普金斯……在那个时候,他们离开了之后,就基本上等于他们在国内读大学的同学所存在的世界里消失了;每年出现一次,或者两年出现一次,仅此而已。可到了 2013年,他们开始发朋友圈……
此后的他们,基本上都是名校研究生、博士毕业,在硅谷或者纽约工作,年纪轻轻,动辄年薪15万美元,还不算bonus ,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此外的时间就是用来学新东西,四处游历……
放在过去,他们只是已经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他们正在用知识改变命运,在可另外的一个世界里,他们消失了,在他们消失了的世界里,"知识无用"是一个必然实现的自证预言。
现在呢?他们的朋友圈时时刻刻就放在那里,整个世界都看得到,他们不会消失,他们就是存在,他们的生活在清楚地告诉别人,知识就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起码可以迅速变现…
3.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你马上就会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地认真做事。
4.“快要领先”和“真的领先”可能相关很多,既然你觉得快要进入前20%,不如等待自己的想法被验证了以后再“跳上下一个平台”。不必担心自己现在还不够好,你要做的可能只是保持耐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
5.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只有在某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才能和其他维度配合打出好成绩,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
6.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中道理: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的,绝对不可能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这种策略,就是那种知道的话就很简单很自然,不知道的话,就会“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恼:“问题在哪儿呢?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Day21
1.持续升级自己的大脑,不断站在更高的层级去控制下面的大脑,这才是我们作为人类进化的最有效的手段。那么多人之所以容易受情绪干扰,脑子不清晰,其实就是因为总站在最底层与大脑纠缠,而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控制它。
2.看到智商高的人,总觉得人家天生聪明,可以轻松解开复杂的数学题目。而不会觉得,对方其实是知道了这些数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看到情商高的人,就会羡慕对方的社交能力,但真正本质的是对方能够洞察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
3.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在阅读(这其实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与路径)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校验”、“修订”……当然最重要的是:“升级” 。
4.你的财富创造能力取决于你能给别人创造多少真正的价值。
你的创造,只有你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话,是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的,要有他人也认为有价值才可以,并且,“他人”的人数越多越好,“他人”人数越多,你的创造价值越高——不是吗?
5.进取型性格的人,不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因为他们历来的经验就是自己在进步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处于明天回头看就知道自己当时傻到不行的状态……他们会去尝试,他们会去学,他们知道自己可能失败、可能做不好,但那只是过程,进步是行动的注定结果……
6.你只能通过不断加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以求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越来越接近于正确、越来越完整、越来越高效……乃至于终究有一天,哪怕是你不假思索、甚至随随便便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真正有价值的,不仅对自己有价值,对他人也有价值,对很多很多人有价值,甚至对绝大多数人都有价值……到时候,财富对你来说,只不过是“顺手而得”的东西而已。
7.耐心来自于哪里呢?还记得吧?我们是一群决心要活在未来的人。于是,那无以伦比的耐心必然来自于这么一个事实:我们知道我们想要改变的,能够改变的,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将来的自己”——于是,我们就会马上明白那个“改变”之前,完全没必要加上一个“马上”或者“立刻”……不是吗?谁爱着急谁着急去,反正我们不急。
Day22
1.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2.重要的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其他地方,而是要找到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意义,并且把它均摊到每天的任务上。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不停地去做这件事。一念一世界。
3.当你与拥有某项技能的人(最好是人群)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现”、“感受到”那项技能其实是很自然的,很实用的,没有它是根本不行、甚至完全不可能的……这些判断上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你的感受,于是,很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没有毅力根本做不完”的事情,在你的世界里全都变成了“真好玩”、“停不下来”、“要是能多玩一会儿就更好了”的事情……
4.有“兴趣”的时候,更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这时的刻意练习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感知自己进步的过程,与些同时,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也得到彻底的放松。
5.对我来说,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上每周跟大家一起升级一个观念,就相当于带着几万人每星期都要穿越到下一个“平行世界”,真的很爽,爽到根本停不下来的地步,你觉得我需要坚持吗?我需要努力吗?你现在还觉得这两个概念有意义吗?它们完全没用。
6.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别人需要坚持、别人需要努力才行的事情,在你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世界里,是“干脆停不下来的事儿”,是“谁不让我做我就跟谁急”的事儿。
Day23
1.有的时候,我们只是为了逃避困难而试着说服自己,这件事情和我没有关系。
2.仅仅“以为某些观念于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
3.“感觉没关系”是错觉,就是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若是主动吸收那个观念,按照那个观念去做,就“事实上有关系”了。
4.“感觉”,“认为”......你没去做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好,只是你“以为”自己做不好。
更准确地说:
你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好。
5.人们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喜欢犯一些“过度预期”的毛病。和这些过高的目标相比,我们开始的起点就显得非常“不堪”。“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障碍,可能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所以开始的时候,不妨不去考虑有没有关系,能不能做好。直接去做就好了。
6.面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时候,不要先让“与我无关”的想法占据大脑,不妨去主动吸收,按照那个观点去做一下。
Day24
1.反思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记录。每天花上十分钟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又缘何走了那么个思路?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琢磨一下那些影响因素究竟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2.关于“自证预言”,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
根据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调查研究,我们平时认为压力对身体有害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你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时,它才会真正损害你的健康。
也就是说有害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慢慢吓死的。
3.这个世界并不是仅仅由没有灵魂的物质构成的,这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无数的有生命、有灵魂的人,于是这个世界也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它能感知到你,你也应该能够感知到它。
Day25
1.善与恶,最终都是习得的,每一个善恶的选择,一方面塑造了自己,与此同时又塑造了那个自己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于是,那个有生命的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灵魂,是善是恶,其实是那个人自我选择的镜像而已。
2.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最终就会跟所有人一样,“发现”另外一个事实:大多数重要的感悟,早就在历史上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3.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的恶意,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对它产生的误解。
实际上,越是优秀的人和群体,越倾向于选择友善真诚的态度。如果你希望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你也应该先按照那个世界应有的规则去行动。那样的话,你自然而然就会像那个世界慢慢靠拢,最终活在那个世界里。这其实就是一种“活在未来”的方法。
Day26
你过去最常抱怨的事儿是什么?为什么?你是否也想戒掉这个恶习?从你平日里抱怨的最多的事儿开始。
首先,彻底停掉,闭口不提;
其次,想想那抱怨来自于你哪方面的能力不足?最后,若是超出你的能力范畴之外(或者,甚至是超出你的“将来进步过后”的能力之外),那么请选择承受——为了承受,你都要做什么?
偶尔没忍住,竟然又抱怨了的时候,别忘了回去拿出本子记下来,以供将来反省。
Day27
1.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
2.对于开启元认知能力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既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优点而忽略他的缺点,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缺点而无视他的优点。看得见别人的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3.每当你发现自己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或者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穿梭的时候,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不对……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无暇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
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与「不好」之上;若是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儿做对了?哪儿做得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4.看不见别人的好的人,通常也很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不好。
Day28
1.记住:生活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现在网络上的各种明星、大V,很容易让人觉得跟他们比起来,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但这只是你的幻觉而已。
2.很少有人认真想过这事儿:正确本身,其实很可能并没有什么价值。
3.当你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别人也都是正确的话,那“正确”本身的价值其实并不大。你是错误的,别人都是正确的,那倒是很可怕。当你是正确的,可别人都是错误的,这时候,“你的正确”才具备很大的价值——不是吗?
4.若你确定自己是正确的,而你身边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那你应该高兴才对,而不是痛苦啊!
5.想要违背主流的观点,作出自己独立的选择,不光需要勇气,还需要智力。这样又费心、又费神的事情,当然不容易受欢迎。
6.这个世界的眼光却犀利得多,它终究不会给任何“表现型选手”正面反馈,因为这对那些坚持独立思考,耐心等待结果的“进取型选手”不公平。能够想明白,并且笃信这个道理的人,才有机会获得这个世界的正反馈。
7.这世界给你正反馈,你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因此趾高气昂;相反,若是这世界并没有给你正反馈,甚至给你的是负反馈,你依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因此灰心丧气——这不是勇气是什么?
Day29
1.“证明自己正确”并不是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时刻刻成长,早晚更聪明、更正确”才是应该的结果。
2.所谓的选择,只是价值观确定之后的自然结果。
3.我会把价值观简化为几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更好?什么最好?这样通俗的定义其实更为本质。它会把飘浮在空中的“价值观”拉回到地面。所以,更深入的结论是:价值观决定命运。
4.价值观养成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概全。
5.回顾一下自己以往的经历,也能看到自己在每个时期做过的以偏概全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鼓励大家经常记录。如果你有记录的习惯,翻看过去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就能回想起当时的感受。并且能和之后相应的结果对比一下,就有机会找到自己的思维漏洞,进而对症下药,修正这些以偏概全的错误。
6.你花上一段时间去研究,去琢磨。等你能琢磨清楚其他人的局限来自于那里,又如何被“以为自己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的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所局限的时候,你自己就有了足够的“反省机制”。
Day30
1.当碰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够不急于埋头答题,而是先主动地跳出来去看待它,这是我们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根本目的。不论是被别人“给出的条件”所限制,还是被自己“以偏概全”所限制,都是我们要尽力摆脱的束缚。
2.命运都是自己选择出来的。选择的基础是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由一个个概念和方法论组成的。
3.打磨价值观,不是为了证明别人的错,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4.别人的价值观是否和我的相同,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5.克服“以偏概全”:
1)专注于给你反馈的因果,不把感情因素掺杂进去。
2)敢于去否定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应用元认知能力进行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