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罗冈,在这小小的朋友圈子里也算半个奇葩了。上学时,他的成绩不算好,初中毕业后读了个中专便早早地出来工作了;在工作上,他的业绩能力也不突出,闷头做了几年工资仍是杯水车薪。但以致于路不同我却仍然热衷与他保持不错联系的原因,是他的一个“癖好”——这个人特别爱看各方各面的信息、干货。从男生热爱的军事题材,到女生乐衷的“厨房佳人”,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在汲取知识的路上砥砺前行,并成功进入了狂热化。
“我每天早晨6点30起床,借着洗漱的时间在喜马拉雅听一下有效管理时间的教学电台;上班至午餐时,我就会看一些大V的推文——《成功总掌握在这几种人手中》;到了夜里躺到床上,我也会看一下知乎live里面老师们的讲课,主要是关于如何利用好碎片化素材写作。”罗冈就坐在我面前,一边低头刷着手机一边这样说。“我觉得自己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都花在付费知识上面,还是挺值的,你能通过大V们所阐述的内容看到他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看到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这些都是我一个庸人所想不到的。”
我看着他不停划动手机的模样若有所思。其实我并不是觉得知识付费不好,相反我觉着能用不高的消费来获取自己需要到的知识,让自己在离开课堂后也能学习到有益自身的内容,相比于人们习惯去网络搜索的一些杂乱无章、弄虚作假、“免费的”碎片化知识’,知识付费无疑是更具保障、有效的选择。
但是,像罗冈这样的,无疑也是这个时代下普遍常见的“知识焦虑症”患者。他们太渴望获得知识了。或是自觉浅薄,看到任何不了解的内容都想点进去探个究竟,生怕追不上别人学富五车的涵养;或是自持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想获得别人请教、称赞的优越感。所以,他们乐于在各类知识app和专栏里遨游,消费,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弥补或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
可这些课程和干货,就真的能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学识突飞猛进,庸人变精英,从此鲤鱼跃龙门吗?
曾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过这么一篇统计,作者详细罗列了大大小小上过的各式样的付费知识课程。在知乎live、喜马拉雅、得到、小密圈等,购买的课程超过90节,关注的各项专栏40多门,并且365日如一时地在关注着每位专栏大V的动态,写作课程更是成百上千地汇着款去参加。原本觉得能通过付费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内涵、看待事物的格局和眼界,能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再进一步增长自己的吸金能力,最后更是脱颖众人出成为一代传奇……但其实……除了养成看见有更新的live就立即付款的习惯外,对自己的能力和生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那些自觉充足的养料,也并没有让自己银行卡里的存款茁壮成长。
其实,不说全部,但至少在我询问过的一些付费过知识课程的消费者里,百分之八十都有这么类似的感觉:“刚付款时信心满满地,想着知识改变命运,付费的知识更能改写命运,可几堂课听下来,老子还是那条半桶水的咸鱼!”
那为什么,明明已经付费了,知识还不是我的呢?
如今的知识付费平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时,就已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知乎、喜马拉雅、得到、小密圈等,无数平台都欲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这块新蛋糕上分得一杯羹。所以,在资本链的促进下,如何使自己的知识变现,并长此以久地留住顾客,是每一位知识大V们都思考的一个方向。所以即便是付费知识大喷井时代,也不乏有的大V欲在自己专通领域里“留一手”的情况。这样子的知识虽专业,但并不精,没有经验上的日积月累,本就入门级的消费者,听来听去便只能懂一些皮毛。
就像半年后再见到的罗冈。聊天时总能抛出一些我们听不懂的名词,当我们求知心切地询问他含义时,罗冈自己都支支吾吾,解释不出个所以然来。到最后,索性自己也停下了“追求真理”的脚步。“前前后后花了几年时间,业绩没上去,能力没上去,阅遍了狗血鸡汤、职场感悟,日子还是过得一团糟。“别人与我同一时间入职的现在都成我上司了。”懊恼的罗冈不再将心思花在专栏、课程上,而是开始脚踏实地地从自己的岗位做起,一点一滴地累积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但不变的是,罗冈还是有着求识若渴的“癖好”。可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杂七杂八的内容都一股脑地去看了,面对凌乱无章的碎片化知识,他更懂得了明辨和选择。也不再为知识的贫乏而感到坐立不安了。
其实,就像是以前我们上学时候,作业总想着抄答案、抄别人的,每次都总得一百分。可真正到了考试,再面对同一类型的题,我们却一筹莫展。别人的知识就像别人的路,一条路不可能容纳千军万马,哪怕跟在别人后边,一遇到拐角就会把自己都弄丢了。我们可以借鉴,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学会总结、懂得积累。
生存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确实都该感到焦虑。为资源焦虑,为不平等的发展焦虑,为物价渐长的生活焦虑……但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去兼收并蓄自身所有的不足。面对知识,我们该更理智地利用这些碎片化知识,对自身领域的发展进行查漏补缺。
有些知识,你付费了也不一定是你的;但有些路,是可以靠一步一脚印慢慢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