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开头就记载:人之初性本善。而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然而旬子则大肆批评孟子,反驳他的辩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讲到这里就该知道我是站在哪一方谈述关于人性这一论证了吧表情!为什么引用这段荀子的原话呢?因为这段话从中反映出人本身是恶的,善都是从后天学习而来的。
生活中常说:吃喝嫖赌、好吃懒做、淫荡不堪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形容词形容人性的恶呢?从而可知,人本性就是恶的开始…可能有人会问平什么你说恶就是恶呢?可能孟子所述,三字经所言是真的呢?不急,慢慢的听我辩述……
身处巴西,首先了解到的是巴西的文化,他们所信奉的大多都是天主教,而后的基督教也是从天主教中慢慢分离出来的,总之对于这的文化来说,一切教会都是由天主教而演变出去的,其实是有根据的,连佛教也是如此,详细的自己百度去,看看他们形成的年份。圣经记载夏丹和夏娃因为不听从上帝的话,而偷吃了果子,上帝从而罚他们,有生老病死这一阶断。(注:我是不相信任何乱七八糟的传奇,只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帝因为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却因此破坏生物,而产生恶的念头,有了恶的结果。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人的本性其实是很懒散的,慵懒、嫉妒、骄傲等。从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从懒散开始生活,婴儿每天除了吃就是睡,难道不是吗?别告诉我说他还小不然还能干嘛?这就说明了,人是从懒散中逐步成长的。再大点你就懂得如何去说话,人的记忆能力和分辨能力其实很奇怪,刚开始你会由爸妈教,只会叫爸爸妈妈,那再大一点呢?等你会说任何话的时候,能分辨任何事物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好的东西很难学习,然而坏的东西一学就会,是不是这样呢?什么脏话啊,打人啊之类的,轻轻松松地学习,甚至有些人不用学习就会!所以说,从好变坏超级简单,然而从坏变好,想要改头换面那可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所以又可以辩述了荀子的话了,人性本恶…
其实人性还有贪得无厌、忘恩负义,不近人情、卑鄙无耻之说…平着一个好人善人的良心之说:人不可以忘本,即使发达了,也不可以忘本,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我觉得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当然人也应该注重信用问题,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以信用为前提交友的,当然我所认识跟我关系好的,基本可以确定信用绝对没问题…扯远了,回到辩述。先不拿身边的例子来说,就拿寺庙里的和尚来说,他们应该算是“无所求”了吧?!都说:四大皆空,四大皆空!真是四大皆空了吗?我觉得不是无所求、四大皆空。每一个寺庙里的和尚难道不都是希望自己的寺庙香火旺盛吗?这样就可以什么为菩萨打造金身啊,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是屁话,真信佛,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四大皆空本因无所求,佛在心中就好了。他们难道不是贪念吗?身边的例子就更加典型了,最近身边像演了一出戏似的,一家人搞起来想要吃了别人的货物,占为己有,还每天一出戏,看看就好笑,人本应贪得无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尽)的,欲望越大当然贪心各种黑心一并来,所以人难以做到无所求。在你没钱买东西吃的时候你会想有一块面包吃,等你有了面包你会想以后能不能有的吃,等你天天吃到的时候,你就会想怎么样能摆脱这样的生活过上好日子,等你过上好日子有钱了,那你就会想要有权,等你有了钱和权,已经达到顶峰了,那你就会担心自己的身体,怕有钱没命花,就会想着长生不老…不要说我这是假的虚构的,因为我的身边的确有这样的例子。可能现在的你只是打打工,上上班,能够提供自己目前的生活,但是有一天有人给你个机会让你发达,或者让你碰到一个好心人没子嗣,而过继给你很多钱财房子,你会不要吗?说不要的那才是假的,可能有顾忌才会选择不要吧,心里跟动作是相反的吧?人的欲望就是这样循循渐进的吧,在你面前说过好眼前的生活够吃够喝就好,那是因为他可能还没碰到一个好的时间好的地点而已,等他碰到了就会追求更好的生活了,难道不是吗?所以说人性本恶也…
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你的人性,但是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可以从恶到稍善,从恶到大恶,始终是摆脱不了恶的本源而已…善恶的两天大路那就看你是怎么去选择,怎么去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