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非暴力沟通》,读到了各种理所当然词背后的那个狭隘的自己。
请求与要求;感想与评价……
每一个词背后都指向了个人的心理。
这让我觉得:很多形式的问题其实还是思想的局限。
就像我对学生,一旦我坚信最简单的学习方法就在生活中这个观念,课堂上我就有意思地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就如今天辨别“关联词语主语的位置”时,我引导学生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两个优点并用关联词语表达,学生生活化的表达全部没有问题,可是一遇到题,就找不到南北……
打消题目的神秘感,提高孩子的自信,是我要通过思想的转变、语言表达的方式上实现的。
然后,我又想到了一个事实:我们向来习惯把眼光投向于外部,而忽视了站在自己背后的人。
而最为忽视的那个人是父亲。
父亲是家里最为木讷的那个人,不善言辞,坚信父爱如山。也正因如此,遇到问题,回到家,好事成双等种种事情时,常常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妈,我……”
这是第一不公!
如果母亲不心疼父亲,常常指责他,那么,作为孩子的我们,长大成人后又会站在母亲的角度,忽视他的付出。
这是第二不公!
想到这些,越加觉得非暴力沟通表达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父亲,更是儿女,尤其是妻子。孩子渐渐长大,父亲的幸福感却是渐渐减少,这个时候,应该更需要关注、关心与理解。
那就从当下做起吧!
不圆满的过去抱怨无用,那就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的每一刻:不为过去郁郁烦忧,不为未来担忧。
人生,就该坦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