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人云亦云的人太多,他们把别处看到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把别人的想法当做自己的想法。如果�把知乎比作现实的世界,�大多数人看到自己觉得有道理的答案,点个赞了事,却从来不自己撰写答案。
大多数人从各种媒体渠道获取信息,而真相是很容易被媒体引导的,媒体只报道他们想让用户知道的所谓的�那部分“真相”,而这片面的真相,往往和事情本身大相径庭。
大多数人也并不关心所谓的真相,他们认可下面的“真相”:
- 和自身经历比较,符合自己原有价值观的
- 使自己能产生“优越感”或“能安慰自己”的
- 能打击到自己的“敌人”的
还有一些人,他们看问题不从众,有自己的观点,而且经常独到而深刻,我们称之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做到独立思考呢?
1. 见多识广,积累自己的知识库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缺少读书的耐心,希望能几分钟在一�篇文章中获取干货,�通过各种公众号文章、新闻 APP 进行碎片化阅读,人们陷入一种把信息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储存当作掌握的魔咒。
而只有通过不断地提炼总结、深入思考、实践反馈,�才能真正掌握,变成自己真正的能力。当知识的碎片变成结构化的知识时,不同领域的知识点就会相互连接,碰撞出新的火花。
拥有一定的知识量以后,很多谣言也会不攻自破。
2.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对很多事情,尤其是对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一定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比如,父母看到电视上某保健品广告,广告中提到产品是美国某某著名大学某教授最新研究成果,你完全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该教授的相关报道,搜索一下该保健品所属公司信息,搜索该产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的信息,以确认产品的可靠性。去某个医院就诊之前,�应该在网上查询一下该医院是否莆田系医院�,是否正规三甲以上医院。
当然,在搜索信息时,网络上存在大量不实信息,有可能会误导大家的判断,在判断一条信息的真伪前,请务必关注其“来源”。看看 维基百科是怎么做的:
“内容有来源”、“来源中立”、“来源多样性” 是维基百科判别条目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不明觉厉” 消息时,也可以借鉴维基百科,关注来源,这会降低犯错的几率,使自己变得更加客观。
3. 如果必须站在权威的对立面,如何思考?
“权威”可能来自生活中的常识,可能来自于父母,可能来自于书本。他们说的,真的都是对的吗?
上高中时,一个学校领导给全年级同学演讲,演讲的主旨是《水知道答案》这本书的内容:�给一杯水贴上祝福的话语,这杯水的结晶是美丽的六角形,给一杯水上贴上咒骂的词语,这杯水的结晶会是混乱的、没有规则的图案,如果是一团米饭,贴有祝福的一团隔一段时间后会发酵变得香气逼人,贴有咒骂词语的�米饭就会发霉腐臭。以此故事鼓励大家要心怀感恩,乐观面对生活。
这本书的作者叫江本胜,是医学博士,IHM研究所所长,这个科学背景让所有在场的人深信不疑。我�对此表示怀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特地用塑料袋包了两小包米饭,拿到宿舍,贴上不同的标签进行试验,一周之后,结果出来,它们都发霉了,且程度相当。到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
当然,遇到类似的事情自己求证的成本很高,但不妨把自己放在权威的对立面,如果是一场辩论,自己将如何表达观点?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
4. 思维训练
很多观点一经抛出,就非常容易引起大规模的论战,比如:
- 要不要反对吃狗肉?
- 如何看待中医?
- �是否反对男女员工同工不同酬?
你可以先写下自己的答案,同时写出理由,然后再去看看网络上其他人是如何看待的,再进行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