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太太在九江过完年后,于2月13日离开九江回深圳,中途在韶关停留了一天。第二天,也就是14日,我们参观了韶关市著名的旅游景点“百年东街”。
东街并不是一条街道的名称,而是一个旅游景区,它东临浈江,西靠东堤路,南起风采路,北至太傅庙。据说这个东街有八大功能,简言之就是吃喝玩乐、休闲幽会、看戏赏景等等无所不包。
韶关市的老城区位于浈江和武江之间的半岛地带。浈江和武江合流后便称北江。北江是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我在东街逛荡时,边逛荡边琢磨:东街明明在浈江西岸,为什么叫东街呢?经查实资料我才明白,东街的称谓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叫法,历史上其实并没有“东街”这个正式称呼的。明朝中叶之后,随着浈江舟楫往来的增加,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增加,人们为图方便,便渐渐在城墙东门(又叫东关)外搭棚建屋,逐步逐步地,在东门外就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即现在的东堤北路和东堤中路的雏形。由于这条街是商贸中心,人们往往就用“东街”代指这条商业片区。虽然韶关市历史上从来没有东街这么一条路,但当地人都知道“东街”的含义与位置。
现在的“东街”的概念已经不限于东堤路了,而是扩展到了浈江江边。
韶关是粤北的商贸重镇,这得益于清朝一口通商的政策。乾隆爷规定广州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这就为韶关成为商业重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为中国在铁路运输和汽车运输之前,大宗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路。而经由梅岭连接的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水陆联运线路是内地与广东最经济最便捷的运输线。在京广线修通之前,中国的进出口物质基本上是这样运输的:大船将货物从广州运抵韶关,再换小船运抵南雄。货物上岸走陆路,翻越梅岭后运抵大余(庾)。在大余装船经章水(江)到赣州。再由赣州换大船下赣江往长江。反之也是一样。所以韶关在十八世纪中叶起得以快速发展。图二是浈江面貌。
图三是东堤路上的一栋名楼——“斌庐”。它是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广东省府的办公楼。当时的广东省府主席李汉魂认为,国难当头,军政各界应团结抗日,故而将省府办公楼以“文”“武”二字合体字“斌”作为楼名。
现在的东堤路是经过翻新的,除斌庐是整栋楼保存外,其它的都百年建筑都拆的七七八八了,有的只保留了门脸作为历史的记忆。比如图四,上图是广州会馆的门脸,就是作为曾经存在的众多会馆的历史记忆而保存的。下左是“广富新街”的门脸。过去广富新街住的全是富商,又称为“老板街”。现在则荡然无存了。图四的风采楼也是个用钢筋水泥砌成的“古迹”。
韶关是粤北的商贸重镇,江西的赣州与其地位作用相同,赣州是赣南的商贸重镇。虽然我是江西人,但我平心而论,韶关目前的市政建设远不如我们赣州。不过,如果拿今天的韶关和它的过去相比,那就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的变化了。(图七图八)
东街的店铺要十点才开门。我去参观时,还只九点多呢,所以街道上冷冷清清。只有入夜才能体会它的繁闹。图九就是我在宾馆隔江而望的东街的夜景,那璀璨的灯光不是昭示着韶关明天会更好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