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了一个起于十点止于起点的觉,今天也没觉得世界有什么不一样,但是自己缺眠感不再那么深刻。然后,就发现朋友圈里暴雨成灾,各种段子随之而起。而我在北京,天气晴,空气优。
你知道,就算大雨将广州那座城市倾倒,身在北京的我还是感觉不到。想起以前读书时很多人有所感触的句子:从此以后,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对我来说,家乡的阴晴圆缺,我都感知不了,1我只有在这里的冬夏春秋。
不是说这不是件好事,毕竟这里的春夏秋冬积极分明,我都很喜欢。不过,最喜欢的应该还是秋天吧。虽然干燥,但我适应得还不错。秋高气爽,多蓝天,秋景好,阳光变得温和不再那么刺眼,走在金黄的落叶上,几乎感觉不到时光的流淌,而是在一片金黄的漩涡里不断回旋,知道某一日大雪将这一切覆盖,进入漫长的冬季。
夏天了,北方的昼长夜短特别的明显,如今下班都能看到夕阳或者晚霞。走出办公楼,依然看到白天的感觉特别棒,它让人相信今天还有很长的独处闲暇时间,多么美好,意味着你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看书或者看电视……而清晨又来得早,睁开眼睛已是大白天,不好意思赖床,所以不怕起得晚。我喜欢这样的日子。
每次看到简书的热门文章,我都在想:等到周末,我就有时间,我也要好好写一篇。可是好像每一个周末都被偷走了一般,要么很累想休息,要么看看电影看看电视就颓废过去,接下来一周继续累继续疲惫,如此循环。不喜欢这样的状态,却没有改变的魄力。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下班后在家看一会儿书,困了就上床睡觉。
以前不喜欢看外国文学,觉得通过看电影来了解比较好。一是因为觉得翻译过来的总是寡淡无味,还是中文的经典好;二是因为对外国历史文化不熟悉,看不懂书里的深刻含义,这样更会误解为没有深度;三是外国名字总容易让我出戏,作品比较难有共鸣。而且,自己看书不多,中国的经典名著就够自己看的了。
但我最近看的都是外国作品,《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解忧杂货铺》等,一部接着一部,阅读体验都挺好的,没有上面所述的烦恼。我还是一个感性的人,做什么事都讲究状态、心情,所以看书也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有时候几个月不看一本书,有时候一个星期看两本。不过,因为是这样的阅读习惯,所以加入我看书的话都是很享受过程的,都是因为看得停不下来而不是靠毅力去坚持。我暂时还没有到可以强迫自己去看各种不同类型的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书的境界,因为有一种说法说光看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书时没有进步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适合那些看了很多很多书的人吧。
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