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句话:“人静时,躺下来仔细想想,人活着真不容易,明知以后会死,还要努力的活着,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不少电影里呈现出这幅画面:一位母亲在自己与孩子的生命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孩子。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的生命与未来,千言万语最后只凝聚成了一句:“孩子,好好活着。”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活着的理解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历的也不尽相同。作家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自序中说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你要问我,活着本身是什么?我无法得出所有人又或是大多数人认同的答案。对于我来说,活着是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逐渐长大,体味人间千滋百味,最后归于尘土。
这部作品的创造背景是作者余华听到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一生历经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仍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丝毫抱怨。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这本书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以及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合众国际社评价小说《活着》: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因此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书》”
小说描写了以主人公徐富贵活着的跌宕起伏为主线,用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作者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立场。
小说讲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演绎了悲欢离合。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我”遇见了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他讲述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
他原本是一名不愁吃穿的地主儿子,成日游手好闲,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去世,母亲的身体也日渐消瘦。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却不想半路竟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充当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后,母亲早已因病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可女儿凤霞却变成了哑巴。
生活的艰苦使福贵不得不为了供有庆上学而想着将凤霞送给别人,可最终还是舍不得女儿凤霞将其留在了身边。妻子家珍患有软骨病不能干重活,生活的担子很重,所幸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都很懂事。可令人悲痛的是,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后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了男婴取名为苦根,但凤霞却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妻子家珍因儿子女儿双双离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去世了。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日子过得很艰难,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因为心疼苦根便给苦根煮豆子吃,谁料到苦根因为太饿而吃豆子撑死了......一个个亲人的相继离去,一次次难得的温情被接踵而至的苦难撕得粉碎。最后剩下的是老人福贵和一头取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展现了一次次温情下的苦难,又展现了苦难后的温情,最终这仅存的温情被撕得粉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回忆。人的一生在经历一件事时,分为了三种状态——事前、事中、事后。当我们经历一件苦难前,我们从未想过这苦难离我们竟如此的近,或是从未想过这苦难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悲痛。我们活在了今天,偶尔想想明天,抽空回忆一下昨天。当我们此刻正历经这苦难,我们感受着苦难带给我们的悲痛,我们在黑夜里跌倒却忍着钻心的痛前行,我们尽管已经精疲力尽,已经在这痛苦中被抽光了所有力气,尽管我们太想放弃了,可是我们仍然用最后一丝力气活着。当我们度过了这至今想起还会刺痛的苦难,我们是什么状态,释然?还是痛苦?我们对从前一笑带过,可我们谁都不想有这第二次的机会。生活从来不是遵循我们的意愿而展开的,它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让你开怀大笑、让你感叹这人间真好。它同样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吓,让你痛哭流涕、让你觉得人间不值得。我们成长了,幼时的我们笑便放肆地开怀大笑,哭便无所顾忌地哭。现在的我们,快乐的好像越来越难,不再是得到了想吃的糖果便快乐一整天的孩子了。我们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想笑时也多了一分顾忌,想哭时也多了一分隐忍。
我们遇见了很多朋友,遇见了让我们为之心动的人,遇见了让我们在深夜里流泪的人。我们不断分离,我们也不断遇见。我始终记着那句话: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遇见。无论是小说里的福贵,还是现实中正历经苦难的人,无论是亲人的离别,还是事业是失败,亦或是情感上的坎坷。正是这些让我们的心越发强大起来,让我们在这数十年的时光里,体验人间百味。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尽相同,每个人活着的方式不同。有人一出生便经历着生离死别,有人一出生便无忧无愁。又或是说忧愁不尽相同。有时也常抱怨生活,为自己打抱不平。羡慕别人的生活,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羡慕别人的自由自在。但是,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想我会重蹈覆辙。太多的东西我舍不得,太多的人我舍不得。
当我读完《活着》后,我依然不懂什么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我想了很久,想不透活着又到底是为了什么。还是活着本就不为了什么。后来索性不想了,我想这深奥的问题还是留着吧。我依然每天忙忙碌碌却好像又碌碌无为,我还是偶尔和父母撒撒娇,和好友拌拌嘴,在闲暇时看看许久未翻开的书,偶尔会偷偷躲在被窝里流下眼泪,偶尔也漫无目的地四处闲逛。
十几岁的我想着二十几岁的我会干什么,二十几岁的我想着三十几岁的我会干什么。我想如果真有神明的话,那希望生活都待我们温柔些吧。至少,让我们还有跌倒后再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吧。我们会因为小说主人公的遭遇而替他开心,也替他难过。我们哭我们笑,这都是我们活着所经历的。
我们在这人世间活着,有血有肉地活着。当刀子扎到手我们感到疼,当得到了期望已久的礼物我们也真的感到了快乐。从小时候的咿呀学语到长大后的能说会道,我们学会了太多。世人皆苦难,所谓世人,不就是我们吗?那便好好感受这苦难吧。等到来年春天,再长出新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