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个词,那就是“远香近臭”。
就像是品尝美食一样,你吃多了这个地方的食物,不管它多有特色,多美味,在你的心中,都已经厌恶了,毫无好感可言。
而这个时候,你就会对外地的其它特色美食感兴趣,认为那些美食很好吃。可是,你没有尝试过,你又怎么知道它好吃呢?
这就是人的心理问题了。没有品尝过的食物,都认为是美味的。而吃过的食物,都认为是难吃的。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就是这个情况呢?
你和朋友相处,刚开始的时候你们能够称兄道弟,认为能相遇就是上天最好的馈赠。但是,一旦你们相处久了,矛盾多起来了,不管你的朋友有多好,你都会厌恶他。
这种情况,从心理学上看,便是人只会无限度放大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别人的优点。这样的情况,在关系较为亲近的人身上,是最常见的。
不仅仅是朋友,就连我们的父母,在和你相处一段较长的时间后,也会对你产生厌恶感,甚至还会这里挑你刺,那里对你不满意。
这样的行为,既跟人的心理有关,更跟每个人的行为性格有关。
02
曾见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王先生看到自己的父亲在乡下长期生病,所以他放心不下,便把父亲母亲接到城市里面来居住。
当父母刚来到城市的时候,王先生感觉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他至少是家中的长子。
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王先生发现,父母和自己这一家三口相处得实在不太好。不仅跟妻子有矛盾,就连孙子,也跟他们有矛盾。
慢慢地,王先生发现,无论自己做什么,父母都在说自己做得不好,甚至有些时候还打电话跟远在千里之外的二弟抱怨,说王先生不孝顺这样的话。
其实,王先生也很为难。父母一天三餐能吃饱,也能穿暖,甚至住得比以前更好了,为何他们还说自己不孝顺呢?
带着这个疑惑,他一直在“不安”的环境中活着,生怕某一天矛盾爆发,进而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关系。
那一天,还真的就来了。有一次,父母在家中的阳台晾咸鱼和腊鸭子,把这个家当成乡下那里的老房子一样,连王先生和他妻子的西服也都被熏坏了。
过了几天,王先生的妻子忍不了了,便跟在丈夫说,自从公公婆婆在家住了那么久,就没有一天消停的日子。如果这样过,还不如别过了。
王先生这才意识到,如果家庭的矛盾不再制止,或者说还让它继续滋生下去,最后所伤害的,终究是这个家。
03
在妻子跟他说这件事儿的几天后,王先生当机立断,给父母在小区的隔壁租了一间两房一厅的公寓,还给他们雇了个保姆,钱财全部由自己来出。
可就是这样,王先生的父母却感到寒心,说他没有亲情,把老两口赶出了家门。随后,他们便打电话给二儿子,说大儿子是这般的无情。
其实,二儿子又怎么知道王先生的处境呢?
所以,两个儿子总是为了父母而争吵。而父母呢?却总是喜欢煽风点火,过分偏心,总认为大儿子就是来害他们的,而二儿子才是最孝顺的。
这样的情况,其实王先生夫妻俩也无可奈何。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对于他来说,让父母住小区隔壁,给他们雇个保姆,这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两全其美的办法了。
因为他自己的一家三口也要生活。如果一直让父母与自己住在同一屋檐下,总有一天,人与人之间的所积累的矛盾就会大爆发。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这份亲情也会不复存在了。
所以说,王先生也不容易,简直就是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儿。相反,那个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却总是喜欢指指点点,毫无实际行动表示。可是,父母却认为他最孝顺。
04
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多见的。你越是对某个人好,别人越是认为你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这世上的一切,又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呢?
别说感情与感情之间没有“理所当然”,就连亲情与亲情之间,也根本没有“理所当然”这一说。
就拿王先生来说,难道他身为大儿子,就该理所当然完全负责父母的吃穿用度,还被父母责骂,说他不孝吗?
而那个千里之外的二儿子,就该理所当然不理父母,啥钱啥力都不出,就能获得父母的赞许,还说他是“孝子”吗?
在如今这个社会,有句话说得很现实,谁越是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久了,谁越会成为最不孝的那个人。
这里的最不孝,并非说当儿子的不孝,而是说,他的行为不管怎样,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很不孝顺的。
其实,我们就该明白,人的心理是多变的。你把最好的给了他,可他却在生活的习惯中默认了你的好,然后就忽视了你的好。
这种“一叶障目”的现象,在人与人之间是多发的。
有个道理,我们要明白,你对他99次好,可就是因为第100次不好,别人就会否定你前99次的功劳,从而以第100次的不好来找你秋后算账。
这样的事儿,少吗?不少。而且,这样的行为,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有可能出现。
不过,还是要说,我们都是人,都生活得不易,为何非要相互之间苦苦为难呢?人,只有相互包容,相互体谅,才能互相感知对方的不易,才能共同过好这一生。
以此文,献给那些“拎不清,看不透”的父母们。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