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网上有关电影《芳华》的热议依旧此起彼伏。也许是观众许久没有看到精良的国产电影了,所以分外珍惜这来不易的心灵震动。这份厚重的热度也让人想起几年前,有一部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也同样掀起了人们对时代的反思,对当下幸福的思考。尽管导演不同,但两部小说都是同一个作者——严歌苓。
严歌苓曾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节目中说道,自己其实很感谢合作过的每一位导演,文学给了影视向更深处驰骋的天地,尽管在两种艺术形式的转换中难保会有一些牺牲,但无论如何,影视都反哺了文学。
严歌苓是一位会讲故事的作家,她年轻时所遭遇的坎坷成了她日后创作挖不完的金矿。她以她的亲身经历讲述时代的浩劫,她擅于剖析人物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而且,她的叙事非常具有画面感,像一幅泛黄古旧的风月画报。因此,她的小说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尽管电影《归来》与《芳华》都获得了成功,但局限于电影画面的表现,小说中的深刻意味并没有得以细致展现。在大荧幕上,知识分子的精神幻灭之路让步于观众热衷的人间温情。
2
电影《归来》,总体上来说拍得还算温情,尽管也展现了时代的沉疴,最终落脚点都放在了夫妇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上,时代的浩劫成了欲说还休的历史帷幕,成了爱情故事的演出背景。无论影片中的社会背景如何变化,爱情才是乱世中矢志不渝的绝唱。电影的艺术表现无疑是成功的,但相比于原著小说《陆犯焉识》,《归来》的意味还是肤浅了许多,它省略了很多冗长深邃的情节,整改了一些让人看不到希望的结局。我觉得,作者严歌苓在原著《陆犯焉识》中真正想要说的,并不是爱情,而是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幻灭之路。这是一个大的命题,也是当代许多作家文人都热衷于探索的问题,也是经过漫长的思考后仍然无法清晰解释的话题。
电影中的陆焉识一出场就是一个备受折磨的囚犯,他深情且不屈,费劲周折逃狱回家只想要见妻子一面,但原著小说中的陆焉识刚开始是不爱妻子的。小说中陆焉识年轻时是个贵族少爷,花花公子,生长在富贵丛中,他是个天才少年,绝顶聪明,博学多才,风流倜傥。父亲去世后,年轻的继母为了巩固她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逼迫陆焉识娶了她的娘家侄女冯婉喻。但陆焉识对这桩婚姻是不情愿的,对婉喻,他也是没有兴致的。跟所有老式文人一样,他骨子里渴望那种倾国倾城的妖媚的女人。对婉喻,他总有那么点嫌弃。于是,他婚后便出国留学了。在国外,他一边丰富自己的学识,一边在情场浪荡,到处留情。声色犬马,好不快活,他有过很多情人,甚至和意大利女郎谈过一场风风火火的恋爱。
回国后的陆焉识在大学任教,他丰富的学问,放眼世界的格局使得他如鱼得水,但回到家里,继母与妻子则使他不那么快活了。很快,十年浩劫来了,他的好日子到头了。由于陆焉识出身高贵,又带着知识分子的自尊和骄傲,他面对着这种荒谬的剧变毫无招架之力,他批判,他反抗。为了整治他,他被发配到了大西北的荒漠上改造。
在大西北的荒漠上,物质贫瘠,精神更贫瘠。在这环境的剧变中,陆焉识痛定思痛,他发现他从前不曾认真对待的妻子,成了他困厄中唯一的寄托。这迟到的爱情,对妻子婉喻的思念,支撑他走过这非人的日子。
“他要跑到她面前,跟她说,我和你发生了一场误会,也许我跟自己发生了一场误会。我爱的,却认为不爱。一定要倾国倾城,一定要来一场灭顶之灾,一定要一场无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
二十年的西北荒漠生活,磨去了陆焉识的少爷风气,整治了他的文人病,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尝遍了小人的无赖阴险,也使得他爱上自己的妻子,却也连同着摧毁了他知识分子的自尊和风骨。等到他回到城市,回到亲人身边,他依旧无法找到自己。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妻子失忆了,再也识不得自己。在原著中,陆焉识一共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儿子在现实的磨砺下渐渐变成了一个与先辈完全不同的,市侩式的小人物,对父亲极为反感。在妻子的失忆同时,还伴随着亲情的失落,信仰的坍塌。一代文人就此泯灭。
在小说最后,陆焉识难以在现实与信仰的双重溃败中寻觅到出路,他带着妻子的骨灰,返回了他无数次想要逃离的西北荒漠。
一边是祁连山的千年冰峰,另一边是昆仑山的恒古雪冠,隔着大草漠,两山遥遥相望,白头偕老。
3
同样,《芳华》中也存在着这样一条线路,那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幻灭与精神救赎。
刘峰与陆焉识不同,他各方面都极其普通,没那么多文化,也没那么高的出身,就如同萧穗子自述,他是那种丢在人群中几秒钟就会消失的人,如果不是他的善良,如果他不是文工团里的“活雷锋”,他好像永远都无法引起旁人的注意。
《芳华》电影版给刘峰和何小萍(小说中为何小曼),这两个沦落天涯的苦命人一个温情的团圆结局,但原著小说并没有这么美好,作者严歌苓选择继续挖掘个体生命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刘峰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手臂,解放后他来到海南做盗版图书生意,他的客户大都是一些红灯区场所的声色女子。刘峰把她们当人看,并告诉她们,可以不用老看那些低俗的杂志,可以看看世界名著。在偏远的海南,刘峰收留了这样一个姑娘叫小惠,她年纪小,画很重的眼线,无依无靠。刘峰不爱她,但心疼她,他希望她不要再出去做那种生意。但小惠时间长了并不稀罕刘峰给的粗茶淡饭,卷了他的钱跑了。刘峰后来回到北京,在侄子的小公司里做事,后来患重病与何小曼重逢,以朋友名义,两人相伴余生。小曼与萧穗子重逢,回忆刘峰,在患重病的时候,他依然不忘发挥他年轻时候的木匠手艺,为小曼的生活带来一些方便和情趣。
或许和出身高贵的饱学之士陆焉识相比,刘峰实在是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只是一个有点文化的,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相比于陆焉识的大视野大格局,放眼世界文明的期待,刘峰不是一个有大梦想的人。陆焉识渴望倾国倾城,渴望文明体面,而刘峰对于生活的要求很低很低,低到吃糠咽菜,就感到幸福。刘峰有着陆焉识所稀缺的平民意识,他的雷锋精神,他的善良,他的勤恳诚实。但尽管这样,刘峰依然没有办法过好他的一生。电影里所展现的结局,真的不是刘峰真实的一生。刘峰瘦弱的身躯,永远走不出这四四方方的狭窄的天地。但尽管他靠人接济,也依旧没有摧毁他最本质的善良。
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刘峰为什么至死都没有对何小曼产生一点点爱的感觉?他对小曼只有亲情,只有疼惜,却独独没有那么一点心动!他对林丁丁是真正的两性之爱,他对小惠只是作伴,他不喜欢小惠的生活习惯以及种种劣迹,但却离不开她的身体。但对于患难之中不离不弃的小曼,刘峰却无法再对林丁丁,对小惠那样对待她了。精神幻灭,使得人甚至连在爱面前也变得无能了。逝去的何止是芳华啊!美好的芳华,掩盖了底下多少罪恶,多少糊涂的混账时光啊。
悲哀,是文人们对世界爱不起,恨不动的常态心情。
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人,在特殊的时代裹挟下,永远无法成为他自己,精神幻灭后究竟该如何救赎自我。严歌苓并没有给我们清晰的答案,但我们依然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