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美男子,他潇洒而又淡淡的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么一句流传至今的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影响了多少代中国人,让多少中国有志青年在心中握紧着拳头,苦笑连连,却无可奈何。
过年的时候,你的手微颤着,是激动吗?或许是,多久没见父母了,多久没听到父母慈爱的唠叨了。你颤抖着推开了门,大声呼喊着“爸!妈!我回来了!”
“呀呀呀,乖儿子回来了。”
“你这臭小子,你怎么回来了。”
你缅腆的笑着,这不想你们二老了吗,而且大过年的,我能不回来。
父亲淡淡的一笔刀锋扫向你,你柔柔笑着接住了。
然后,母亲的一句话,让你慌了阵脚。
母亲帮着你将行李放置好,然后拿着切好的水果,带着慈爱的笑容,看向你,说:”儿啊,这大过年你咋没领着对象回来啊?“
”这不,还早的吗?也没找,这不急。“
”这咋不急呢?你看隔壁亮子家,今年都第三胎了!“
”咱不是计划生育嘛。“
'那你这个年纪不找,你想什么时候找?”
“在过几年······”
“在过几年,你妈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看见我那大孙子!儿他爹,你也不说点。”
“你妈就是想抱个孙子,你就满足你妈心愿不行吗?”
然后接下来,就是两人vs一人,结局很可能就是你强忍着,微笑给父母耐心解释,或者最糟糕,你冲进房门,重重地关上门,满堂静默。
谁不想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在追求结婚的途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自己不能如父母的心愿尽早结婚。
其实城市生活的人,大多父母都是较为开明的,自己的婚姻生活基本可以自己掌控,即使父母在农村,孩子在城市生活的,对于婚姻的支配权也是很大,例如上面从外地赶回来的儿子,他可以选择与父母好好交流,或者拒绝交流,同时自己的心理也不会有很大的负担。而此时父母最关心的其实也并不是孩子的婚姻问题,而是在外地,过的如何,询问孩子的婚姻情况,大多也是属于日问一事。
但是对于农村的,却很难。因为你依靠的还是你的父母,父母依然是家里的掌权者。
在农村,我见过很多被父母逼迫结婚的人。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王A。
王A今年要三十岁了,他的父母对他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要求他去相亲。
被逼无奈的他只好去了,他拿着17万就那么上路了,相亲对象是另一个城市的女人。
刚开始他是极力吐槽自己不想去,但后来他改变了,他或许是“心动”那个女人,但是后来听说那个女人是“小姐”,伤心欲绝的他回来了,却没想到自己的父母很开心,说,原本担心自己儿子是个同性恋。
后来王A的父母又帮他找了个,两人认识的第二天就领了结婚证。
王A根本没有办法去撼动自己父母的决定,对于父母来说,因为儿子还没有结婚产生的压力忧虑是必须要解决的,即使会给孩子造成暂时的困扰。
父母会想着,自己是在为孩子的幸福着想,即使孩子这会儿不愿意相亲,但最后也会感谢自己的。
农村的父母为何如此急迫让自己的孩子结婚呢?
正如上面所说的忧虑。
他们忙碌了大半辈子,可孩子还没有结婚,只有自己的孩子结婚了,他们才能心满意足卸下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
正如俗语所说的”父母欠儿子一个媳妇,儿子欠父母一口棺材“,直白点出”儿子结婚“与"赡养父母”之间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于农村的父母来说,只有自己帮助儿子结了婚,完成儿子娶媳妇的重大责任,自己的焦虑、内疚、自责以及外在的舆论产生的心理负担才会减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孩子不结婚,不繁衍后代,不延续家庭的香火,那么父母会认为自己愧对自己的家庭,愧对儿子,愧对祖先。
同时除了情感上的问题,还有利益方面。
对于我国家庭环境,一般只有男性结婚后,父母对儿子的抚养责任才从家庭主要地位退到次要地位,然后心安理得享受儿子的赡养。
但是,如果自家儿子不结婚,那么赡养家庭依然是上一代的责任,父母也不能心安理得享受儿子的赡养。
对于农村一些经济不能独立,依然依靠父母的未婚男性,对于父母的强制相亲结婚是很难拒绝掉的。毕竟现实点说,有谁能直接拒绝金主,拒绝你会心安理得吗?
中国人一贯讲究的就是心安理得,所以,要想避免自己被父母逼婚,而自己无法反抗的境地,那就奥里给吧。去努力获得自己的经济实力,达到独立,让父母不会担心你的幸福是你自己不能得到,必须依靠父母才能获得。
对于已经一定程度达到经济独立的人,可以耐心的给父母讲述自己不能尽快结婚的原因。
父母说希望你幸福,你可以表达自己这样不幸福,推心置腹,去站在父母角度思考,然后进行回答。
毕竟,没有哪一个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结婚是为什么呢?我自己的理解是,寻找能够携手共度一生的人,这个人要是能令你欢喜的人,让你觉得这一生很短,短到你必须珍惜与他(她)在一起的每分每秒。让你觉得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幸福的调味品。
而不是一个自己不爱的人。
愿大家都能获得属于自己幸福,把握自己的婚姻,毕竟结婚更重要的人是你,以后过一辈子的人也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