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偶然听到高晓松在某个节目中谈到他的一段经历。说他年轻时,算命先生告诉他35岁会有性命之忧。35岁那一年,他真的遇到一次事故,他们坐的面包车差点滑进了悬崖。
当时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是感觉听到一段传奇的。不仅因为那是离我自己生活比较遥远的情节,更是因为觉得“35岁”离我很遥远。
回想起来,30岁以前,我从来没有在意过年龄的问题。上大学,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总觉得自己年轻得很,周围的同事都比我大,我最小最嫩。对于未来抱着憧憬,努力就可以创造自己的生活。后来遇到老公,他虽然只大我一岁,思想上是比较成熟的,我依然是受保护的那一个。我只要做好眼前的事情,不需要思考太多,也就没有焦虑。生活过得很坦然,未来不清晰,但能创造。
可是,突然一算,原来我已经三十二岁了,离高晓松故事里的年纪只隔两三年了。上一次过年,带着小孩回老家,还历历在目;今年已经过去大半了,马上就又要过年了。感觉一转眼我就要三十五了!过了三十五,就奔四十去了。我的父母今年五十五,公公婆婆今年六十了!很快,小孩就要上学,不再是蹒跚学步的萌态,也许会叛逆,会有越来越多我不太能够参与的思想和活动。而现在的我,要很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很多人说,老不老是个心态问题。但是,到了某个年纪才懂得,真的不只是心态问题。就好像我有一个苹果,吃第一口的时候,觉得苹果还很大,现在,看到苹果明显变小了,而且一吃完就再也没有了,而我每天都还在咬,那种无奈与焦虑。
我的生活很平凡。大学毕业就工作,二十六七岁结婚,在该生小孩的年纪生了小孩。现在三十二三岁了,突然感觉身体状态和工作状态与几年前相比差了很多。以前可以故意不坐公交车,骑单车上班;下班没事的时候就走路,走到菜市场、超市、杂货店、商场、足球场、体育场,没事也逛一大圈,再找一条平时不怎么走的路线回家。周末打球、逛公园、打扫房间,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工作上遇到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以前没遇到过的,但是我一点也不胆怯;做好计划,一步步解决,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想办法。
现在,我不只是身体状态下滑得明显,连工作能力和心态都像蒙上灰尘了。我好像总是很着急。我不再愿意去探索新的路线,而是希望孩子和我走那条常走的路回家,或者打车,把路线问题交给司机。带小孩去散步都容易气喘吁吁手脚酸软,休息不好就犯头晕。更重要的是,面对工作,真实地感觉到能力在下降。工作稍有繁重,便觉得头脑反应跟不上,本来应该是九曲桥一样的思路,全变得黏黏糊糊走不通了。我要使劲地保持清醒,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工作。因为吃力,所以开始自我怀疑。工作即使完成了,也对工作质量没有信心。
工作和生活,犹如一个人挑着的担子。担子的重量一直都在,但是挑夫的力量---我的力量曲线,已经不知不觉间划过了抛物线顶端。
高晓松说,他理解中的“四十不惑”,是在他过了四十岁之后不再与生活较劲了,也许这就是“不惑”的意义。抓住一只风筝的尾巴,捡到一片掉落的树叶,不必去伤春悲秋,在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只是,过了青春的冲劲,还没入得“不惑”的门槛,三十多岁,在寻找的路上,焦虑,也许是不可避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