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分时阅读》一书,学习到一个词: 晴耕雨读。
一、何为晴耕雨读?
“晴耕雨读”是说天晴之日,要抓住时机下地耕耘劳作;雨天到来,则须抓紧时间在家开卷读书。
华夏传统社会的两翼,物质基础是农耕文明,精神主体是儒家文化。因而“乐躬耕于陇中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的诸葛亮,“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陶渊明,两位智者因先后构建了中国的耕读文化传统,而成为传统读书人的人文偶像。
晴日耕作田亩,雨天开卷诗书,既是中国传统读书人一种道法自然、因时制宜的生活智慧,亦传达给世人惜时读书的方略。
二、如何做到惜时读书?
即使阅读条件有限,古人也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刻苦读书,流传下来许多发奋读书的故事,如“囊萤映雪” “映月读书”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等等。
对于工作与生活两忙的现代人而言,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惜时且持续地读书?以下三元素或许可以帮上忙。
1、动力
动力,就是需求,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读书。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正如本书中写道: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有好山丽水;一个是精神世界,有好书佳作。人生有两道风景,好书佳作的风景,绝不亚于好山丽水的风景。“行万里路”,是为了看好山丽水;“读万卷书”,是为了看好书佳作。两者相辅相成,都可以给我们的心灵以滋养。
也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深入学习并掌握某项技能,以解决某个问题。
已经置身于书中世界的你,还记得为何而读吗?为了那个开始的理由,一定要好好读下去。
如果你尚未找到开始读书的理由,我想把下面这段话送给你: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著名文学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2、态度
首先在思想上,必须真正把阅读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
然后, 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读书。
人应该发挥自己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环境条件变换来选择最有价值的行动方式。因为一个人虽然不能改变客观上的天气变化,但完全可以理性地抉择自己的行为。
只要做,就比完美无缺地待着要好得多。
3、行动力
读书少或不读书的原因往往是时间有限。
没有时间读?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一天中挤出20-30分钟读下书也是好的,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拿不出整块时间读?不如就好好利用起碎片时间。古代很多勤奋的学子就已懂得利用碎片时间,在劳动的间隙读书。
唐代李密“牛角挂书”,把《汉书》一卷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
汉代经学家倪宽“带经而锄”,在下地耕作时总带着经书,逢休息时便抓紧读书;
更有流传于世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提出的“三上”读书之说。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修认为马上、枕上、厕上有助于静思,因而其平日所写的文章,大多是在这三种情况下完成的。
“三上”放在今时今日,可以是在通勤、旅途中阅读;可以是睡前阅读;也有人利用在卫生间如厕的时间阅读。
读书无定法,“三上”之说只是欧阳修的个人嗜好,每个人读书的喜好、习惯都不同。只要是有意愿,只要能抓紧时间,总能收获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