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这两天,我一口气看完了《狂飙》,这部剧之所以能那么火,最主要是因为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
我们从高启强的身上,看到原来一个坏人,不单单是凶神恶煞的,他也有温柔儒雅的一面,总结来说,就是好人也有缺点,坏人也有温情。
虽然,这是一部扫黑除恶的剧,但Maco也在剧中发现了许多对教育的警示。
一、高家兄弟:
缺爱的孩子,很容易走上极端
看过《狂飙》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高启强和高启盛,兄弟俩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
在高启强对父母的评价中发现:他父亲生前经常酗酒斗殴,打骂家人。在高启强13岁的时候,父母就完全离开了他们,他一个人拉扯着弟弟妹妹长大。
在剧中的开头,相信大家都跟Maco一样,认为高启强是一个老实本分、善良的人,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万万也没有想到,他一步步成为了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
而弟弟高启盛,天资聪颖,名校毕业,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却因为内心极度敏感、自卑,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看剧的时候,我们多多少少有些同情高家兄弟,好像他们的犯罪之路,是被现实所逼。
但更重要的是跟他们早年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小时候家里很穷,一碗猪脚面,三个孩子分着吃。再加上父母经常吵架,成长环境充满了暴力,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内心必定是极度敏感和自卑的。
因为极度缺爱,他们活得战战兢兢、谨小慎微,性格上也变得偏执、阴暗,对外界环境极度不信任,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们没有同情心,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去满足自己、保护自己,甚至不惜用极端的手段,以至于坠入罪恶的深渊。
但是,我们都知道,高家兄弟一开始并不是坏人,他们也想好好生活,他们也渴望有人可以给他们温暖,他们也只是两个渴望爱、渴望依靠的孩子。
有儿童认知行为专家曾根据多年经验指出,大部分的网络成瘾、暴力习惯、抗拒父母、积郁成疾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父母给予的爱不足。
心理学上有个“爱的空杯”理论,意思是我们要不断地给孩子“爱的杯子”里加水,只有当一个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无条件爱着的时候,他的内心才是充满温暖的,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童年时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才能让孩子始终对人生充满希望,保持自信阳光。
二、李宏伟:
恶的不是孩子,是坏透了的父母
莽村的村主任李有田,表面看起来憨厚老实,实则笑里藏刀。
在高启强谈项目合作时,自己唱白脸,让儿子李宏伟唱黑脸,结果导致李宏伟和高启盛结下了梁子。
同时,李有田为了自己的利益,指使李宏伟利用患有精神疾病的李青,去绑架高启强的孩子,最终导致李青丢掉性命了。
有像李有田这样阴险歹毒的父亲,做为儿子李宏伟自然也是横行霸道,坏事干尽,最终惨死在高启盛的“冻鱼”之下。
我们一直都在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做事风格、性格特点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所以,李宏伟的结局,就是父母没有做好榜样。
知乎大V@青雀曾经说过一段话: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一张白纸,映射的是家庭的模样。他们没有道德的标尺,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来自家庭的示范。
没有天生就该善良的孩子,只有没有做好表率的大人。”
当我们抱怨孩子有很多缺点时,不妨先反思一下,作为家长,我们身上是否也有这些缺点呢?
很多教育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根”都在父母。
请记住,孩子与恶之间的距离,中间还隔着父母,如果你自私,那么孩子也必定是自私的。
三、高晓晨:
把打压当教育,摧毁孩子一生
高晓晨作为“大嫂”陈书婷的儿子,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陈书婷也不遗余力地去培养他,结果却把他养废了。
最后,高晓晨因为寻衅滋事、抢劫犯罪,被判了5年。
仔细想想,我们发现陈书婷教育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打压当成了教育。
她和儿子相处时,总是暴躁、易怒。儿子受了委屈,她没有安慰,反而呵斥他:“屁大点事,有什么好哭的”。
长此以往,高晓晨表面叛逆要强,实则自卑敏感。
现实生活中,相信还有不少家长把打压当成了教育,我们相信这些家长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认为孩子不能夸,夸多了只会骄傲,不如多打压一下,让孩子知耻而后勇。
但是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只有伤害,没有教育。
剧中的高晓晨就是在陈书婷的“打压教育”成长的,但是他却一直在犯错、闯祸,其实他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但是他越是拼命想证明自己,就越会去干一些蠢事,一步步走上了歪路。
还记得《少年说》那个小女孩吗?
她已经足够努力了,可妈妈给她的永远只有否定,甚至在她鼓起勇气,请求妈妈看看自己时,妈妈的回答只有一句:
“我觉得你性格就需要打击。不打击一下,你可能就有点飘。”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写到:
来自父母打击所造成的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对孩子而言,这种日复一日的打压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情绪压力和心理负担。这种所谓的“为你好才批评你”,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以“爱”为名的伤害。
有研究证明,父母的讥讽、贬低和打压,是直接导致孩子低自尊、不自信、不自爱的元凶。
希望各位家长以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放弃“打压教育”,认真地去倾听,看见孩子的情感需求,肯定他,欣赏他,他才能自信出色。
如果家长们真的想为孩子好,前提是“知道孩子觉得什么好”,而不是“我觉得孩子这样最好”。
“知道孩子觉得什么好”的前提是: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如果你想更加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妨听一听拥有20年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应用经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炜老师的专栏课程《卓越父母读懂孩子必修课》,从20个角度帮助父母深入解读孩子成长需求,用讲故事的方式,融入儿童心理元素,帮家长轻松掌握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四、黄瑶:
大人种下的恶果,报应在孩子身上
黄瑶其实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因为父母的缘故,从小就受尽白眼、嘲笑。
好不容易等到父亲老默出狱,本可以过上安稳平凡的日子。但老默为了帮母亲黄翠翠报仇,一步步掉进了高启强的陷阱,身上背负了几条人命,最终在高启强的要挟下丢了性命。
黄瑶在父亲离开后,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在高家20多年的忍辱负重,虽然最终亲手把高启强送进了监狱,但她也付出了极大地代价,这20多年来,她一直活在痛苦和压抑当中。
父亲老默的错误选择,让黄瑶永远地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幸福的可能。
或许老默能放下心中的怨恨,黄瑶或许还可以快乐的成长,但是他没有,而他种下的恶果,最终报应在了孩子身上。
《隐秘的角落》里有句经典台词:这个世界总是大人在犯错,小孩在买单。
你背信弃义,孩子也要背负骂名,你犯下的种种错误,其实最终折断的是孩子的翅膀。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我们的每一次思考、自省和成长,其实都是在给孩子种善因、修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