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了好几本杂志,最近都被束之高阁了。一直堆放在办公桌上,时刻提醒着我:你要来看我。
这提醒,也就是提醒,提了,并没有醒。
昨日随意在办公桌上抓了一本《教师博览》来读,竟然有好些文字入我心,动我情。
第一篇《习惯比目标更重要》,哈哈,我的思想是有多么的不坚定呢!可能也不是我的思想不坚定,而是我的学识受限,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些基本的观念吧。
——美国作家奥克塔维亚巴特勒说过:“忘掉灵感吧,习惯更可靠。不管你有没有灵感,习惯都会支持你继续。”
一直觉得习惯是很重要,但如此重要,细想,还是千真万确。人基本都是活在惯性思维里,做任何事你都会落入你的既定思维里,也就是你的俗套里。至于是否真的是俗套,你就得看你的思维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而那个所谓的“灵感”总是和你的习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好些事情,我总是不那么着急,总是会在临界点时我想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案,然后去实施。这应该与我每日的写作有关系,每日写,每日都保持思考的状态,这样的习惯真的可以坚持。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科维曾提出:习惯是知识(做什么)、技能(如何做)和愿望(想做)的交叉点。习惯一旦养成,它会自动运行,攻克艰难的任务从而变得容易许多。精心设计的习惯可以确保我们循序渐进大成目标。
也许可以这样说,成年后你的相貌,你的精气神,都是你的习惯养成的这副样子,包括肉体和精神。你的自律,你对欲望的渴求,你对自我的认可等都体现你的神态里。我现在可以理解某些企业招聘员工时,会因为某些人的样子拒绝他,比如过于肥胖,眼神不够温和等。
习惯还有这些作用:可不知不觉超越目标;可让事情变得简单;可构建你的生活;可引起复合反应。
斯蒂芬·金每天写1000字,一年到头365天不停歇,他称这种习惯为“一种创造性的睡眠”。我想我目前的举动也是。
第二篇是日本的村上春树写的《我理想中的学校》。整篇读下来,我还是比较欣赏最后一段
——我寄希望于学校的,只是“不要把拥有想象力的孩子扼杀掉”,这样就足够了。请为每一种个性提供生存的场所。这样一来,学校一定会变成更充实的自由之地。与此同时,社会也能变成更充实的自由之地。
为什么欣赏这一段呢?因为前面的文字里都在讲述——他是如何地认为学校是在没有意思。从一些名人或者有成就的来看,有不少认为学校教育不好的人,将学校教育说得一无是处,且还还起着反作用。比如这篇文章里,作者说“世上有好多事情都比学校里的功课有意思。比如说,读书、听音乐、看电影,去海边游泳、打棒球、和猫咪玩耍……”我承认这句话里描述的都是事实,可能我也有同感。只是,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领略到学校的功课的好玩之处。作者还说:“如今回想起来,在学校念书期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以及读了许多喜欢的书。”学校生活这个团体对他的影响是深远,且是积极的。
只是他们的这些观点,给教育者们提供了一些思考和操作的空间,那就是我们都需要去过那道独木桥吗?都需要将孩子定义为世俗上的成功吗?对我而言,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模样,有他喜欢的人和事,他能够平衡生活的各种,不管他有没有上985或211,哪怕是高职院校,我都觉得他一样活得有意义。
第三篇是《低美感社会与低智商社会同样可悲》。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文中总结出中国人审美匮乏症: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美也是一种尊严”。我是一个极度缺乏审美的人,在审美这块领域,我的宗旨是将就。看来是要被out了。
先写这些吧,一写为快的浏览,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