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痴迷“胡歌”?
5月19日,胡歌出现在董卿的《朗读者》节目上;5月23日,外卖小哥怒怼常年以“胡歌女朋友”为名点外卖的女生,说:“虽然我是男生,但是看到你名字很不爽。胡歌是我老大,胡歌没有女朋友”。两个小事件,两年没拍戏却仍保持热搜第一的胡歌,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依然卓尔不群。
我是个50岁的女人,早过了浪漫追星的年纪。自从三十年前看了《上海滩》以后,再无吸引眼球的电视剧。
胡歌以往12年的经历,“胡椒粉”们都熟悉,在此不赘述。我想从观片的角度说说对“角色里的胡歌”的印象。 去年,各大媒体齐赞《琅琊榜》好。我好奇,扫了一眼,最讨厌的古装。屏蔽!过段时间,某台重播。耐着性子从头看,被带入、吸引。第一感觉:厉害了!我的编剧、导演!简单的“扶持明君,匡扶正义”的话题,用这么丝丝入扣的情节表达得如此扣人心弦、新颖脱俗!第一次知道了低调沉稳的年轻胡歌坎坷的经历。
因崇拜导演李雪,找出《伪装者》看,竟是《琅琊榜》原班人马,顿觉老友般亲切。胡歌从梅长苏,变成了明台:亦帅亦智,亦谐亦趣;忽娇忽恼,忽老忽少;家里家外,纵横交织。张弛有度的穿梭间,明台大展身手,大放异彩!胡歌整容般的演技,把我的吸引力从导演身上转移至明台身上,比《琅琊榜》更快地塌陷其中。
白天择菜、洗碗、做家务时,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晚上不睡觉连轴看。这样的痴迷状态持续月余,不忍看镜子里糊巴拉啃的脸、“被熊瞎子舔了”的憔悴样儿。为了寻找“何以痴迷胡歌”的谜底,我学苏轼“八面受敌”的读书法,专挑有胡歌的片段,“精读”了《大好时光》:
袁浩(胡歌饰)照顾失明的恋人茅小春。小春吃饭,嘴角漏些饭粒,袁浩拣过来自己吃了。我回放这仅4秒钟的细节,温馨的泪水便由心涌出。袁浩诉说衷肠,感动得小春鼻涕眼泪淌了一嘴,就着玫瑰花瓣、红酒咽进肚里,又参合着泪、涕吃一口老牛排。袁浩也不嫌弃,押了一口红酒,送上了“醉牛舌”——这是史上最有味道最纯净的一吻!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湘云洗了面,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趁势洗了就完了,省得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皂去,宝玉道:“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再洗了两把,便要手巾。袁浩似宝玉,有深厚广爱、知晓义利之辨的贵族精神。
小春早上要上厕所,被床绊着趔趄到袁浩床边,惊醒了他:“你怎么了?……上厕所怎么摸到我床上来了?”小春逗他:“忍不住想抱抱你”,袁浩顺杆爬:“赶紧抱吧,我都忍了一晚上了。”袁浩偷学小春练瑜伽,因柔韧性不够,仰歪在地上。她金鸡独立没立稳,他见势接她入怀,她惊愕:“你在地上干什么?”“我在地上等你。”“你怎么知道我会到地上?”“我早就倒地上了”。波澜不惊“接话把”的顺畅节奏、不掩饰内心想法的坦白、不阴不阳的语调表情、带疤眼睛一瞪一眯一卡巴的狡黠神情,别具一格的“胡氏幽默”便清泉小溪般沁入心底!这种“治愈系”大男孩的“笑”果,像卓别林骨子里的喜剧基因随手一甩的自然流淌!“绕梁三日,况味持久”正是我上瘾的原因。
雅而不俗非人生,俗不伤雅才是有趣的生活。
从远古大梁足智多谋的梅长苏,到抗日谍战仁智勇的明台,到现实生活中仗义柔和的袁浩。我隐约看到了胡歌与生俱来的某些气质穿透角色展现在我面前的真实底色——人的气质不会完全被角色覆盖,它会穿透职业、学历、出身的“标签”,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让人不经意间感受到。胡歌温柔、可塑性的性情是经历生活的锤炼后上天添加到他身上的恩宠,天赋使命的特质渗透到角色间带给我的是愉悦!在这愉悦里,有我青春的回忆、美好的爱情,有我曾经饱满的生命活力。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王心刚在演艺高峰时说:“直观拼外表演技,实则拼学识教养,最终还是要靠人品”;观众喜欢胡歌的原因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传统与现代,三人如此的一脉相承!他们知行合一,体用不二,用功用心,身心交融。
倪萍姥姥说:“念书多的人,越瞅越俊。”何况本来帅气逼人的胡歌、本来一直看书学习、远赴重洋再学习的胡歌?我想说:胡歌别胖、别壮,用你天生华美的“文”承载你丰富思想的“道” ,继续真善美的作品传达,你将永远帅!
我试图斩断对胡歌的执念,看书看报,跟上他成长的步伐,好在未来看懂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各种角色。愿这些角色经得起时间考验,成为《红楼梦》里宝玉一样永留后人心间的经典,成就他昨日少年重生后的英雄本色!
我写下这绵长且可翻阅、重温的快乐,以此感谢遇见胡歌!
从我的标题:何以痴迷“胡歌”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理性的中年人,喜欢胡歌但并不盲目,指出不足才是对他的最好爱护。《大好时光》《生活启示录》《猎场》有一些重复的小细节,如,唇语、背影肢体动作。希望胡歌加强储备,突破自我,不可重复角色。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胡歌的成长,万民拭目以待。